语文课堂“趣、创、实、美”的魅力

时间:2022-10-28 08:23:31

语文课堂“趣、创、实、美”的魅力

摘要: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该尽快走进新课程,用新课程理论指导教学,构建创新教学的空间。

关键词:语文课堂 兴趣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50

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教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新课程已进入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 激发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写作。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烈,教学中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好奇心,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吸引孩子学习语文的求知欲,推进学习的进程,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常用方法有:

①创设故事、游戏的情境。如学习讲读课文时,可以巧妙地从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学习阅读课文时,从学生熟悉的烧饼入手;学习孩子动脑时,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②创设合作竞争的情况。如:两个孩子口语训练时,用数字说成语。让同桌上前比赛,从竞争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到简单、快速记忆,从而找出记成语快速的优越性。

③创设有趣的练习。

④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激情,带着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如学习生字:“大门开大门开,马儿闯起来”。“乖”,北字分两边,千字插中间,“郭”,高老师的头,李老师的脚,陈老师的耳朵,同学们猜一猜,什么字?

⑤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挖掘并把掌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利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炒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探索求知。不仅教师设疑,还要有目的地创设一种方式,使学生们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真是其乐无穷。

2 实践操作,体验再创造

陶行知教育家说过:学习语文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再创造方法学习和写作。我班学生每天一次小练笔,两天一次习作,现在才三年级,每个学生下笔如有神,口才也很好。笔者从教书30多年中体会到,每一节语言课都离不开这四个字:“趣、创、实、美”。

①独立创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

②合作再创造,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努力渗透合作意识,因为合作模式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对有些近义词、同义词答案多样,思考出现困难,涉及面大的问题适宜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通过适当的交流,取得共识。

3 体验“用语文”,知识生活化

语文教学要体现语言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口语化。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感兴趣的生活,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如逛街时看标牌、对联、广告,从而让孩子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巨大价值。能用语文有趣地看待生活。如十年前的巫溪通城山洞里住着两位老人,记者采访他们吃什么、用什么,老人说我们的生活过得很好。记者写了一幅有趣的对联:横联“乐在其中”,右联“山洞一座座,站也由你,坐也由你”。右联:“洋芋一框框,红苕一堆堆,做饭也可,做菜也可。”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吸引了很多赞赏。上磺复兴街落成志喜时,青庄小学的李松老师给他女儿乔迁写了一副对联:横联:“日新月异”;右联:“新街老街,家家发财”;左联:“远客近客,个个满意”。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学好语文,学好写作。

4 优美的语言,引进语文的殿堂

语文是一门科学,但语文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斯托利亚尔在《语文教育学》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也就是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文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的发展。精心锻炼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①课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寥寥几句看似随意的聊天,由于教师的巧妙定位,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②优美的语言,把枯燥的识字变得美丽。图片、音乐、游戏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学生,更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又自然而然产生了对语文知识学习的渴求。教师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了完美的语文殿堂。

③语文体现人文关怀。在学生出错时,教师不急于指出错误,而是以“猜”这一方法,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准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时,教师可以说:“哪位同学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你们听懂了吗?谁来说一说?”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体会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邓伟.“高效”路上的追寻――浅析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玄艳.新课改视野下建构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作者简介:何进明,重庆市巫溪县上磺镇中心小学校,重庆 405800

李列三,重庆市巫溪县上磺镇中心小学校,重庆 405800

上一篇:试论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课程开发的互动 下一篇:对军校教员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