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管理三利器

时间:2022-10-28 07:16:38

财政资金管理三利器

近年来,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09.75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25712.25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12.8%和15.1%。庞大的收支规模和无偿拨付的属性,使得财政资金成为某些用款单位和企业眼里的“唐僧肉”,财政资金管理的透明、安全、合规和高效便持久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大在审议,审计在发问,专家在研究,媒体在评说,百姓在议论。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财政部近年来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切实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各项改革。财政资金管理总体上规范有序,但部分地方和单位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监督乏力等问题。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有“夯实基础、顶层设计、严格监管”三个层级。

规范各类账户管理

加强财政专户管理。2000年我国财政国库改革启动,其目标是建立现代国库制度,但是受当时条件所限,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时,采取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过渡做法。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开立国库单一账户的同时,还在商业银行开设收入汇缴账户、财政专户、支付零余额账户等过渡性账户。在近些年的实践中,财政专户暴露出数量庞大、多头开立、管理不规范等严重问题,成为腐败多发地带,有些财政部门甚至利用财政专户随意调控预算收支进度、截留挤占上级收入、制造虚假收支信息、违规坐支、退付预算资金、违规更正与调库、为商业银行拉存款等,江苏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张美芳案即是典型案例,必须严格规范财政专户管理。2011年财政部曾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做好地方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财政专户开立、变更、撤销等审批管理程序,将财政专户统一转归财政国库机构管理,明确相关业务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制定国库与财政专户之间资金调度、资金运行内控管理、档案资料保管以及定期检查报告等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强部门和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各级预算部门和单位银行账户也是需要规范管理的重点领域,这些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的银行账户,严重威胁着财政资金的安全。有的预算部门和单位将财政性资金转为定期存款、理财产品或为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信用担保进行牟利;有的预算部门和单位将所需资金化整为零,分次从国库支付中心转拨到银行账户;有的预算部门和单位让下属单位代存代管资金,银行账户成为单位的“小金库”。要严格规范管理预算部门和单位的银行账户,进一步清理撤销不符合规定设置的账户。此外,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审批和控制预算部门和单位银行账户的设置,并加强对部门银行账户的监控,完善账户日常审批管理制度和年检制度,强化监督检查。

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数据处理在财政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构成了财政业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财政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的基础。为顺应时展的要求,财政管理工作中要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完善信息系统控制体系,建立以总账为核心,包含指标、计划、资金收付、账务等的全流程控制体系,将所有财政性资金收支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实现资金收付各环节之间有效制衡,提高资金运行安全性和透明度。

完善资金收付制度

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截至2012年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全覆盖,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初步建立起适应公共财政发展要求的现代国库管理体系,其对财政资金管理的成效日益显现。国库执行机构设置的实有资金账户,变更为财政零余额账户。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也随之建立。以财政部为例,目前财政部可以对中央本级约15000个基层预算单位的每一笔支出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对账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内部有关机构之间,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各级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国库、财政专户开户银行之间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对账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内部预算、国库机构分别与业务管理机构核对预算指标和资金账;上下级财政部门要核对资金往来账;财政部门要与本级各预算单位核对预算指标和资金账;与同级人民银行国库核对资金账,与财政专户开户银行通过后台对账的方式核对专户资金账,有条件的地方要与开户银行的上级单位核对专户余额账,确保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推动部门和单位加快构建财政资金管理风险防控机制,全面排查财政资金管理风险点,科学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动态防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内设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的工作沟通,建立高效顺畅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业务主体间信息沟通便捷顺畅、实时共享,确保内部监督全覆盖,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

强化预算编制、执行和公开。财政部门应细化和规范预算编制,全面反映本地区预算收支情况,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将年初预算细化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加强项目库建设,对项目预算进行滚动管理。财政部门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除确需采用项目法分配的以外,都应采用因素法分配,并进一步做好预算执行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加快预算执行等有效措施,减少财政结转和结余资金规模。通过清理、调整、收回等手段,加强对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进一步推动预算公开。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公开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的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各部门要主动公开本部门的部门预决算,并进一步细化和扩大公开的内容,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监管效能与惩处并举

发挥财政部门的监管效能。用款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环节存在的种种不规范问题,与当前财政部门总体基础管理薄弱,监管能力不强,缺乏有效跟踪监控有关。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财政监察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以“大监督”理念为指导,把监督涵盖财政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管理的全过程,提升财政部门执法权威。此外,要加强对资金使用单位的指导。财政部门在下拨资金时不能“一拨了之”,应将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规定告知项目单位,并定期监控企业资金到位状况、项目建设情况及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预警,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财政资金管理中的各类问题长期存在,屡禁不止,与处理处罚弱,违规成本低,责任追究不到位密切相关。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直接责任者的处罚力度。在现有责任追究和移送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违规单位黑名单制度,将存在虚报套取、挤占挪用等严重违规行为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在一定时期内,暂停其所有项目资金申报,加大其违规成本。对公然侵占财政资金、伪造文书票据等恶劣行为的责任人员,移送司法追究其刑责,维护财政管理最基本的严肃性。要明确主管部门的责任。对审核把关不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存在通同作假行为的,追究有关负责人党纪、政纪责任。要严厉打击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协助项目申报单位弄虚作假的行为,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银行出具虚假材料等行为。要加大违规行为的公开曝光力度,形成社会舆论压力,提高监督的震慑力。

(作者供职于财政部)

上一篇:“财改”新长征 下一篇:农作物病虫害常规施药的弊端与应用缓释农药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