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位就业”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时间:2022-10-28 05:33:00

基于“高位就业”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完善和提升,并未解决酒店行业的人才供需矛盾。本文基于高位就业”的视角探讨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需要进行职业发展导向的课程改革。

【关键字】高位就业,酒店管理,职业发展,课程体系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尽管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达到几十万,酒店行业的人才供需矛盾却并未得到缓解。甚至近年来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换岗率高、离职率高、转行率高等“三高”现象。在完成毕业实习后,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很多不再从事酒店行业,导致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和专业人才的流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认同感低。一方面,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定位为服务性行业,而在我国,对于服务业的职业歧视长期存在,酒店管理专业虽有“管理”之名,却无“管理”之实,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对口职业看作“服务员”,该职业方向长期得不到毕业生的认同,不愿对口就业;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现象,考核教育成果的指标大多集中于就业率和职业证书通过率等,使得高等教育成为“职业培训所”,忽视了职业发展路径和职业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教育,毕业生不具备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素质,长期职业发展得不到保证。

2.就业层次无法提升。我国酒店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薄,从业人员的非专业化程度较高,管理人员本身对实习毕业生的定位不准确,存在“实习生=临时工=廉价劳动力”的现象,某些高星级酒店的实习生人数占员工比重达到30%甚至近50%。国内大多数酒店依靠实习生充实基层岗位,从而导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偏低,长期停留于一线操作人员,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社会再就业人员等低文化素质、非专业劳动者同岗同酬。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长期处于服务业的最低层的现象屡见不鲜,主动从业人数逐年减少,流动性居高不下。

3.教学内容脱离社会需求。国内各层次人才培养单位受限于教学成果评价指标的单一化,多关注就业率和证书通过率,课程设置雷同,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大同小异,根据笔者调研,江西省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相似度高达80%。再加上酒店行业对于实习生的不正确定位,各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均偏重于一线实践,以“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为例,“服务”重于“管理”,课程教学重实训而轻理论。然而高职院校课时数所限,所谓高强度“实训”远远落后于酒店实际工作强度,从而导致毕业生一线实践操作能力处于尴尬地位,酒店实际工作无法培养的管理沟通、成本控制等“管理”能力被弱化,进一步导致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不正确定位情况恶化。

二、“高位就业”的内涵

1.高位就业。2013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非简单劳动力和具有低生产技能的工人工业者。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要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发展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到酒店管理专业上来,所谓“高位就业”就是指学生在经过学校两年到四年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践,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酒店多部门轮岗实习,具备酒店中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在毕业就业时,不再从事酒店一线服务人员等基层服务岗位,而是从事领班、主管甚至部门经理等中基层管理岗位。

2.高位就业的重要意义。“高位就业”可以达到酒店、学校与毕业生的多重目标,实现三赢局面。对酒店来说,能够招聘到能为酒店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管理人才而不是基层廉价劳动力,可以为酒店的长远发展储备必须的专业人才,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学校来说,毕业生就业层次的提高可以真正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能形成较为稳定和可持续性的校企合作综合实训基地,有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对学生来说,接受三年左右的高等职业教育,绝不只是和社会闲散人员一样从事基层服务岗位,而是期望获得一份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工作,拥有较为优秀的职业发展能力,需要得到社会对自身学历学识的认同,从事酒店的中基层管理岗位使得广大学生的愿望得以实现。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高位就业”既能够实现酒店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又能有效缓解甚至逆转本行业低就业率低的问题,还能为酒店业输送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酒店行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减少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职业发展导向的课程开发

要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高位就业”,需要酒店与高校在教学与实践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其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首先,近年来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使得各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基本都建立了一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生的“高位就业”创造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就业环境。但与此同时,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虽然也随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却仍然未能够较好的配合“高位就业”的目标,大多表现为“理论在学校,实践在酒店”的教学场所分离和教学内容分离。

“高位就业”并非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的情况下直接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而是遵循了职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从基层服务岗位上升至高级服务岗位甚至管理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分阶段进行。以笔者所在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螺旋上升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三年学制具体表现为“1+0.5+1+0.5”的双重实习机制。第一学年的课程重点在于酒店基本情况、服务意识、礼仪修养以及基层服务岗位的直接工作技能,经过半年的实习期后,第二学年的课程重点则集中在高级服务技能和中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具备“合格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经理总监”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实现“高位就业”。

因此,以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为基础,创建与就业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螺旋递进式”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是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高位就业”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学生数学思维阻碍的成因及突破 下一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评价标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