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初中数学课的预习环节

时间:2022-10-28 05:27:23

如何搞好初中数学课的预习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环节,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一旦预习成了学生的一种持久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那将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激趣是预习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预习产生兴趣,才能乐于预习,才能用心预习,从而提高预习成效,并持之以恒,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数学预习的兴趣,给学生讲解、分析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学生课前的预习意识,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预习任务要趣味化。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精心钻研教材,尽量把预习任务设计得有趣些,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在讲新课时要尽可能多地给同学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对预习的同学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和学生有效交流的保证。为了避免学生在预习时一味无目的地看书,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导学案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导学案要体现教材的知识脉络,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完成预先设置的问题,注意问题的灵活性,设置的问题应具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二、教师的提示是有效预习的保障

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不能简单地说让学生预习课本第几页哪一节的内容,而是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出示能够体现当节知识点的问题或习题性学习提示,并且要使出示的提示环环相扣,问题呈递进式逐步推进,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当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理解方式等方面对问题进行设计。比如在学习初一《绝对值》这一课时时,给予学生如下学习指导:

1.结合数轴给绝对值准确的下定义。

2.结合数轴及绝对值定义,请问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是( )关系。

3.结合数轴及绝对值定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 ),零的绝对值是( ),进一步判断,任意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永远不会是( )。

4.结合数轴观察,一个数离原点越远,它的绝对值就越( )。(大或小)

5.观察数轴,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有( )个,分别是( ),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 )个,分别是( );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

6.观察数轴,两个负数的大小与它们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给予学习指导,学生在自学预习时就有据可依,有条不紊地自主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是就有内容、有目标,教师在教学时也可参照学生课前学习指导,有针对性地教学。

三、读、思、查、做是预习中心环节

读,就是读教材。先把教材内容浏览一遍,这只是粗浅的感知,获取的是最基本的信息,被称为“粗读”。接下来要“研读”。读概念时,要抠字眼,正确理解其中的字、词、句、符号,对于关键词更要反复推敲,明确含义,并能举出实例;读定理或公式时,要分清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弄清定理证明的思路与实质,懂得定理的应用,探讨公式能否推广等;读例题时,要读懂解题过程,理解新旧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找出解题关键。思,就是对读中产生的感知在头脑中的加工。结合一课一练中的“教材导读”,通过思考,把书本上的东西变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思考,找出疑问和疑惑;通过思考,对接直接经验,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原型;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查,就是查资料。对于疑问和疑惑,总有一种解决它的欲望,这时也可以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获得解决,其中包括请教家长、同学和老师,对于条件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做,就是动手实践。包括试做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以及一课一练或导学案中的自主测评。还有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学具模型,在亲手实践中感知、体验。

四、学生带着预习问题听课时目标

在经过学生自主预习,课堂复习和小组互助预习之后,每个学生或小组就提出了当节课的疑问。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在当节课堂上需要重点倾听的内容,而且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信息,让课堂真正为学生解惑。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预习时的疑难之处提出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或由教师讲解解决。以“方程和它的解”一节为例来说明:(1)什么是已知数,什么是未知数,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2)会判别一个式是否是方程;(3)会列一元一次方程;(4)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某一个方程的解。首先我表扬了同学们在预习时的认真态度,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去认真看书,不结合有关习题是不会在刚学习时就提出来的。然后发动全班同学根据预习时对概念的理解,一起思考这几个问题,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讨论过程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应用和提升。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上一篇:对初中数学后进生施教课堂教学策略 下一篇:“知识与认知相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