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维让学生得心应手解决数学问题

时间:2022-10-20 07:17:26

强化思维让学生得心应手解决数学问题

摘 要: 思维应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学生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地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思维活跃。如何强化思维,让学生得心应手地解决数学问题?这是必须结合学情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作探讨。

关键词: 强化思维 数学问题 解决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质量如何直接决定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速度及效果。笔者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坚持强化学生的思维。为了强化学生的思维,需要把学生看成可以发展的人,将学生思维的发展看成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让学生得心应手解决数学问题的强化思维,学生必须学得主动。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应当说还是比较了解的,但理解得是否很准确呢?不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厘清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想过程中的思维还不是主动积极的,虽然学生也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那是教师强行牵引、不断灌输的缘故。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尤其不利于小学生一开始就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在学习中获得充分的发展。窃以为这样的教学不能再继续而为之,必须让学生主动学习。小学生的主动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真、独立、积极地做许许多多的数学题,应当体现在诸多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所以,平时笔者坚持教学民主,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全过程。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要在一定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善于倾听、大胆质疑发言、严谨认真等习惯。学生是可变也是可塑的,有的孩子善于倾听,但很少大胆发言,而有的孩子乐于表达,但很难做到认真倾听。不少学生在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时总会出现错误,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导致审题不清,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屡“教”不改。因此,学生的阅读数学必须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训练,把数学概念形成的逻辑意义和推理的严格程序读出来。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感悟不同三角形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只能形成比较浅表的认识,而对不同三角形深刻意义上的认识,学生还是要认真阅读其概念的,通过阅读可让学生产生深刻意义上的理性认识。

二、让学生得心应手解决数学问题的强化思维,学生必须学得灵活。

数学上的活动可以是外在的表现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的高度结合体。要想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得灵活,首先就得让学生打好思维活动的基础,让学生思维活动外化形式可以得到一定意义上的优化。数学教学,其严格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学通、学明、学透,而这“通、明、透”就必须建立在小学生学习数学活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笔者能够有意义地在学生的外在表现上做文章,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真实践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表现的优化。譬如小学生学习体积,应当说需要一个质的飞跃。因为小学生从认识平面到认识立体,需要其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够实现这重大的转变吗?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看,绝大多数是达不到我们的教学期望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做这样的数学实践:取出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杯,再往杯里倒相同多的水。然后再由学生取出身边大小不同的东西,比如一些规则不同的小小果核,分别先后放入两个水杯里。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水杯里的水在不同时段里发生的变化,同样也可以发现两个水杯内的水所发生的惟妙惟肖的变化。在学生具备了初步感知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辨别。小学生虽然不可能道出其真正的道理,但有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看到的,那就是学生通过比较已经发现,果核虽然很小,但是提高了水平面,大小不同的果核将水面拔高的高度是很不一样的。有了这样的感知,再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体积,就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的实践让我们感到学生的“做”是比较细心的,学生的“观”也是比较仔细的,学生的“思”在沉着的基础上体现出更强的灵活性。

三、让学生得心应手解决数学问题的强化思维,学生必须学得创新。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创新学习。事实上,为了达到得心应手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为了优化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得创新是完全需要和必要的。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数学教学要给学生“钥匙”,而钥匙不仅仅是一把,更是一串。教师在给学生钥匙时,学生必须欣然接受。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从让学生学得创新的角度,笔者做了这样的思考:怎样打破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譬如教学四边形的认识内容时,学生总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就是四边形,对四边形的认识只是初步的。仅仅局限在这里吗?教育教学的责任驱使着我,万万不能。因此我利用SMART技术在白板上呈现出诸多不规则的四边形。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总结各种形状四边形的具体特点。学生便从不同的四边形中发现,四边形有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两组对边相等,也有的仅有直角,等等。

参考文献:

[1]彭光明.数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3]郑从英.例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中小学数学,2010.1.

上一篇:读懂数学,有效学习 下一篇:交际教学法与英语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