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8 05:25:54

对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标准给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让语文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洗礼。研究新课改,探讨课改精神,凸显课改成果成为一时热门话题。于是一些冠以“新理念、新形式”的新教材研讨和培训、教学观摩与模式创新应运而生,无不力求展示高效语文课堂打造的一些新鲜的、成功的经验。但是很多课堂教学与过往教师传授式课堂相比,多为形式的不同而本质无异。笔者认为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可以从三方面尝试。

一、提高合作探究的价值

新时期的高中教学唯有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发挥主动性才能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实现学习能力增强和水平素养的提升。因此,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宠”,只要开设示范课,定会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我们知道只有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才能切实提高合作探究的价值。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注意和有效利用这一点。如一位教师讲授《可以预约的雪》一课,创新地采用从议论文与议论散文的区别切入,让学生从把握议论散文的基本写作手法入手,分组讨论文中写了哪些细微、常见的事物(从题目看应该是写“雪”,文章描绘的是雪景吗)和联想想象(看菅芒花的人“因缘的离散与变迁,面目全非”,生命中是变抑或不变是常态的),这些景物传递出什么样的哲理即哲理探讨(面对生命中无尽的变化,作者人生态度有哪些)。这一尝试如果成功,不仅学生能够掌握议论散文写作特点,也能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很有可能写出富有文采的哲理散文。

但是该教师在合作展开中没有注意到小组的组建要多元化,各组成员的智力水平、兴趣、性格、成绩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此,课上就简单地前后位同学之间研读和谈论,在“细微常见的事物”的把握上学生能够较好地合作,但是后面如何联想想象,特别是作者人生态度的哲理阐述学生就好像心里有所感悟却说不来,在展示合作成果上浪费了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没有很好地生成合作探究的价值。

可见,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应尽量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否则,合作学习将走向盲目低效。如《可以预约的雪》这样的议论散文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通过《逍遥游》《人是能思想的芦苇》等议论散文的快速回顾进行教学;在前后联系中让学生探究。

二、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常见的现代化手段,不少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必须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虽有形式新颖、内容直观、信息容量大,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等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不合理,反会使课堂低效。如一位教师上《像山那样思考》一课时,刚开始出示一幅狼嚎图,让学生描述一下画面内容,然后教师点拨读图题的一些方法,结果导入就花掉了近5分钟,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使得学习内容多了,涉及图表题的一些讲解;其实这反而使得教学内容不完整,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毕竟这篇课文的学习重难点是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大了教学容量,不仅使教学思路不清晰、重难点偏离,还使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淡化,成了播放员的教师怎能很好地组织与引导激活学生思想的火花、求知探索的渴望呢?如一位教师大胆地以《报任安书》为对象做公开课,结果就内容梳理、实词虚词的落实就花了大半节课,而采用的课件容量太大,一些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学生来不及仔细思考,教师就将解题思路与参考答案在屏幕上展示出来,因为赶时间,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时间,完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课堂教学贪多嚼不烂,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能力的增强和提高。

另外,教师在多媒体制作能力上也要提高,诸如投影的字体大小、颜色,切换方式和效果都是要符合学生审美感受的,一成不变肯定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有一位教师开设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课就比较好,他用一段关于这首词的沙画组织教学,先让学生欣赏沙画,然后谈谈感受,这样就能通过直观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与内容,进而读懂意境,获得情感主旨的领悟。

三、落实人文性的方法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兼工具性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该学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文因素的挖掘,优化教学环节与方法,增强语文的人文魅力。但是也不能出现为了人文而人文的教学,或是忽视语文基础而过分探讨人文的倾向。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文性,一些年轻教师喜欢和学生互动探讨课文的人文性,忽视学生语言基础和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如此使得人文性鉴赏探究成为空中楼阁。有一位年轻教师讲《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一课,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和课前阅读质量,提了几个问题之后就算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然后就是逐个让学生讨论“小说的主人公是哪个人物,有什么依据”“有人说:老贝尔曼救活别人但牺牲了自己的做法不值得。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等问题。这篇课文比较长,学生课前也可能认真读过,但是这些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品质有深刻认识的问题,学生答得耗时、勉强,准确性也不高。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要对传统重视语言工具性进行颠覆,进而不讲语法分析、不去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光重视形象感染和学生的看似个性化的解读和探究;可能学生在课堂上是有参与热情,但能力与素养可能并没有得到什么切实的提升。

可见,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性需要学生在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如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一课,只有理解地坛对史铁生的内心触动,才能很好地理解“母亲”,而地坛精神的理解又不能离开对地坛富有生命力的景物描写的理解与分析。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阅读领悟的时间、思考表达的机会,有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可能,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人文素养。

另外,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适时引入生活的泉水,重视学生语文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在广阔的空间里遨游。

总之,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兴趣参与、激情投入,教师有效组织与引导提升,更需要我们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得他们的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从而使语文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226600)

上一篇:对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反思 下一篇:于语文课堂中渗透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