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基础治疗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牙龈增生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28 04:10:03

牙周基础治疗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牙龈增生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及间断治疗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牙龈增生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口腔科收治的因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牙龈增生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和间断治疗,而对照组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随后记录各组患者牙龈增生指数(GH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等。结果: 试验组各项指标GHI、PLI、SBI、PD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

关键词:牙周基础治疗;间断治疗;牙龈增生

钙离子拮抗剂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 此类药最明显的副作用是导致牙龈增生体积增大,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临床上牙龈增生是炎症性牙龈肿胀、体积增大和牙龈实质增生的综合体现,轻者影响患者的美观和菌斑的有效控制,严重者肿大牙龈包埋牙冠,影响咀嚼功能[2]。目前对于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牙龈增生的患者,可采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菌斑控制、洁治和龈下刮治[3,4],停药或换药[5],全身用抗菌药物等。但是有些患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所以停药或换药有时会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控制。本临床研究在非手术、不更换药物也不停药的情况下,探讨基础对症治疗对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牙龈增生的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口腔科收治的因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牙龈增生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38岁,其中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例46例,服用尼群地平24例,服用氨氯地平30例,服用药的时间为3~8年。所选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牙周基础治疗后1、4、8、12个月进行牙周间断治疗;对照组: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

1.2.观察指标:参照药物性牙龈增生临床诊断指标。(1)GHI:分为0~4级。0级:牙龈正常,紧贴牙槽骨;1级:表现为牙龈密度增加,牙龈呈颗粒状和龈圆钝状,PD≤3 mm。2级:牙龈增大和(或)龈缘呈翻卷状,龈缘的外形线呈凹形或较平直状,从增生牙龈的顶端外侧测量,颊舌向厚度达2 mm以上;PD≤6 mm。3级:增生牙龈覆盖部分牙冠;龈缘呈凸形;从增生牙龈的顶端外侧测量,颊舌向厚度达3 mm以上,PD>6 mm,龈可从牙面掀开。4级:表现为牙龈厚度明显增加,大部分牙冠被牙龈覆盖;其余症状同3级。(2)PLI:分为4级。0级:龈缘部位清洁、无菌斑;1级:龈缘部位的牙面有薄的菌斑,用探针尖的侧面可刮出菌斑;2级:龈缘或邻面清晰可见中等量的菌斑;3级:龈沟内或龈缘区及邻面可见有大量软垢。(3)SBI:牙周探针探至龈缘以下约l mm处轻轻滑动,观察出血情况。0级:正常牙龈无水肿;1级:牙龈水肿较轻,探诊不出血;2级:牙龈水肿,探诊处点状出血;3级:牙龈水肿明显,出血沿牙龈扩散;4级:牙龈水肿明显,出血时常溢出龈缘;5级:有自发出血倾向或溃疡形成。(4)PD:为龈缘到牙周袋底的距离。每颗牙齿探诊唇面近中、中央、远中3个位点的PD。

1.3处理方法 选择此次研究患者的上下前牙区作为研究观察区域,待检查确定存在牙龈增生的牙齿后,对患牙的唇颊侧近中、中央、远中及舌侧近中、中央、远中,按顺序检查GHI、PLI等指数,随后完成口腔卫生指导和洁治,复诊时应分次完成全口牙的龈下刮治治疗。上诉治疗后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时间点进行复查。每次复查时对患者进行强化口腔卫生指导和实施预防性洁治措施。

1. 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00例临床患者全部完成治疗并遵医嘱进行复诊,观察期间患者未停止服用硝苯地平等相关药物,牙周基础治疗后患者自觉牙龈出血逐渐减少至不出血,牙龈增生程度逐步改善。试验组牙周基础治疗后1、12个月的GHI、PLI、SBI和PD,与基线比较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牙周基础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的指标与试验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均证实钙离子拮抗剂可导致龈增生, 以及在众多相关因素(如年龄、时间、药量、刷牙次数等)中,只有PLI、龈炎程度和龈袋深度方面等与牙龈增生有密切关系。但在有菌斑、牙石存在的部位牙龈增生更为明显,龈增生的程度与牙龈指数及牙周状况呈正相关。在本此临床研究中发现,牙龈增生程度的变化与牙龈炎症程度的改善(出血指数的降低)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本次试验的结果与Ellis等研究相同,表明龈沟液内硝苯地平的浓度与牙龈炎症程度呈高度相关。

牙周基础治疗后,随着炎症程度的改善,牙龈组织局部,至少龈沟液内,药物浓度会降低,这是牙龈增生程度减轻的原因之一。本临床研究100例患者中,试验组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加上随后的间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基础治疗的患者。并且菌斑作为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在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协同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在牙周基础治疗后的2~3个月后又会发生优势菌群定植群的变化,基本会达到治疗前的水平,因此,临床上牙周间断治疗多选择在3~6个月。

综上所述,此次临床研究应引起相关科室医生的注意,建议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前,应先进行严格的菌斑和牙龈炎症的有效控制,以减少钙离子拮抗剂引起牙龈增生的发病率,所以建议口腔科医生做定期的牙周间断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牙龈增生使其处于未复发状态,此次临床研究的成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DmundoB N,Robert GE,Kellvin K L,etal.Prevalence of nifedipineindunced gingivalhyperplasia[J].J Periodontal,2005,66(2):572-578.

[2] 李维善,王 泽,张金艳. 牙周基础治疗及维护期治疗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 5(8):485-487.

[3]Hancock RH,Swan RH.Nifedipine induced gingival overgrowth:report of a case treated by controlling plaque[J].J Clin Periodontol 2011,19:12-14.

[4]Nishikawa S,Tada H,Hamasaki A,et al.Nifedipine-inducedgingival hyperplasia:A clinical and in vitro study[J].J Peiodontol 2011,62:30-35.

[5]Ishida H,Kondoh T,Kataoka M,et al.Factor influencing nifedipine-induced gingival overgrowth in rats.J Periodontol 2010,66:345-350.

上一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弹道碎石治疗前列腺增... 下一篇:超声诊断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