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证规则

时间:2022-10-28 03:39:04

1.举证规则的确定

姜伟(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厅长):根据法律规定,法庭上由控诉方出示证据,这是控诉方的责任,也可以理解为控诉方的权力。因此,对于证据怎么出示,先出示什么,后出示什么,应该在控诉方的掌握之中。庭审中,有些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就可以在出示大量的证据后,再对其进行讯问。但在实践中,控诉方怎么来出示证据,很多情况下都是审判长决定。

何家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通常都认为控诉方有举证责任。具体怎么来举证,用什么方式来举证,我们研究得还不够,应该考虑制定举证程序规则。这种举证责任是否是一种权力可能还要斟酌。但怎么举证,没有必要由法官来进行安排,只要不违反一般的规则,应该是由控诉方自己来决定。

卞建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特殊情况下,法官出于维护程序正义、避免欺诈诉讼、保护被告人的权利,也可以干预举证的过程。

2.在举证过程中,控方是否应该出示无罪的证据

姜伟:在举证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即辩护方要求控诉方出示主要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即能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有的时候审判长也要求控诉方宣读,这样控诉方就很被动。这样的证据与控诉方的举证主张无关,控诉方是否有权拒绝宣读?如果控诉方不宣读,审判长非要宣读,是否可改由其他人宣读?

何家弘:从举证责任理论上讲,不应该由控诉方宣读,因为这与举证主张不符。如果是罪轻的证据还可以,因为法律有明确规定。但对于无罪的证据,因为与控诉方的诉讼主张冲突,就不应该由控诉方宣读,控诉方也没有这种义务。这里涉及到证据展示的问题,控辩双方收集的证据互相都知道,控诉方对被告人罪轻或无罪的证据确实不应隐瞒,但在法庭上举出这样的证据,控诉方没有这个义务。如果辩护方需要,可以考虑由其他人来宣读,比如书记员。这涉及到举证责任改革的问题,如果以后证人出庭的问题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好办多了,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卞建林:在不同的诉讼阶段,控辩双方都有可能掌握对对方有利的证据,但任何一方出示的证据,都应该符合其诉讼主张。由于公诉的职能主要是揭露和证实犯罪,所以控诉方不应该出示被告人无罪的证据。有时控诉方有被告人无罪的证据,可能法院不知道,辩护人也不知道,因为你没有移送全案的卷宗,又没有证据展示制度。因此,应该解决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怎么样才能让辩护方知道的问题,因为必须让辩护方知道才能保证公正审判。我认为,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或者是证据线索,应该创造条件使辩护人掌握,这与查明案件事实是相一致的,也是公平的。

3.庭前言词证据的出示问题

姜伟:如果庭上被告人翻供或证人改变证言了,为了证明公诉主张,公诉人能不能出示被告人庭前的供述和证人庭前的证言,就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有时审判长往往是以庭上的证据高于庭前的证据为理由不允许出示,这样由控诉方承担不能证明控诉主张的后果,是不公平的。

何家弘:我们的问题是:过去和现在,各种笔录用得太多,无法体现直接言词原则,由此我认为应该尽量用庭上证据。从证据制度的发展趋势上看,直接言词规则越来越受重视。庭前的证据可以作为对被告人、证人质证的根据,也可以作为判断庭上陈述可信度的参考。

姜伟:所有的证据都必须经过质证、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如果庭上被告人翻供,可以拿庭前的证据进行质证,审判长不允许质证是没有道理的。不能肯定地说庭上证据就比庭前证据证明力高,一般来说除非庭前存在刑讯逼供问题,控诉方要求提供庭前证据的时候,法院不应有太多的限制,这是控诉方举证责任决定的。当然,检察机关对此有责任查证,这是由举证责任派生出来的。

卞建林:我国现在证人出庭作证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直接言词原则不能得到体现。这里涉及到对证人概念如何理解。如果证人就是指在法庭上作证的人,那么在审判之前他作的证言都不能算作证人证言。如果按有的法律规定证人是在侦查、、审判过程中提供真实情况的人,那么证人证言在庭前和庭上的效力就应该没有区别。

直接言词规则虽然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但在目前情况下不允许公诉机关出示庭前证据是不当的。庭前证言可以在质证时使用,也可以作为证据来定案,关键是要由法官来判断。

何家弘:我认为庭前的言词证据可以进入审判程序。对证据必须综合审查判断,但这里还有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在证人出庭的情况下,强调他的证言效力高于庭前,有利于鼓励证人出庭。如果证人不出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应允许把庭前的陈述拿来进行质证,为法庭综合评断提供依据。

上一篇:乡政府事迹材料 下一篇:浅谈当事人陈述在审判实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