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治疗的三种模式及其特征

时间:2022-10-28 03:26:47

论心理治疗的三种模式及其特征

摘要:在心理治疗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看待来访者症状形成原因上产生了单向、双向、三向三种不同的模式,单向模式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冲突,双向模式强调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性,三向模式探索了行为系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三种不同的模式决定了心理治疗的中心和过程,影响着心理治疗的策略与步骤,对心理治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单向模式到双向模式,再到三向模式的演进与心理治疗的个体、夫妻与家庭治疗的发展脉络相近,显示了心理治疗解释人类行为框架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模式;治疗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4—0105—05

在心理治疗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看待来访者症状形成原因上产生了单向、双向、三向三种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决定了治疗的中心和过程,并影响着治疗策略和步骤的选择,对心理治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仅从解释人类行为框架变化的角度,对这三种心理治疗模式进行系统地比较分析,对其发展特征及对心理治疗临床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对心理治疗的发展脉络和临床实践中不同模式选择的意义有更清晰完整的认识。

一、单向模式及对个体内在心理冲突的强调

单向模式(monadic model)是从单个个体出发对症状行为或问题的解释。这种模式强调每个个体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个体与个体之间是一种机械的联系,如果某个个体出现了问题应从个体本身去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个体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个体和个体心理作用的产物,治疗者的工作应集中在对个体的诊断、分析和干预上。

单向模式特别关注的是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强调对个体内在冲突的诊断与治疗。如精神动力学的治疗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个体的内心世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人格重组的过程(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2004);行为主义治疗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个体的行为模式,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学习原理增加适应,减少问题行为;人本主义治疗关注的核心是个体人格改变的进程,治疗强调的是通过激发来访者自身的潜能,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认知治疗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个体的信念系统,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将一个人消极的自我陈述改变为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陈述方式,从而改善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单向模式的治疗师只关心个人内心世界的心理冲突和做深层的人格分析,虽然他也认为自我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产物,但受到个人、线性因果关系机械论的影响,还是将“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转化成“重要关系人的内化作用”(Goldenberg&Goldenberg,1999)。这就预示着把一种本是相互影响的结果化,在现实的建构中,可以不再包含与重要关系人的持续互动。他们虽然在理念上也承认重要他人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但他们以当事人对他人的记忆与幻想为切入点,认为真实他人的存在只会使过去的主观事实变得模糊。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使来访者在探索他们的思想和想法时觉得安全,主张将他人排除在外。他们认为不需要把考察和治疗范畴从个人层面伸展到与他人互动的层面,了解个人问题与他人互动之间的关系,而只需在治疗中了解个体的内在冲突及其导致的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善用来访者本身的动力就可以。治疗师或者用投射个性测验,探访来访者的无意识过程,让来访者回到早期心理发展水平,使他们能够获得重大的性格重建所需要的自我了解,产生治疗中的顿悟;或者对来访者目前的功能进行全面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和改变自我击败的思维,以获得对生活更宽容、理智的态度,强调治疗中来访者的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或者只是提供无条件的正向关怀,通过共情、倾听、温暖与真诚接纳,使来访者渐渐与自己的情感与内在刺激再产生联结,产生了解和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Nichols&Schwartz,2002)。

单向模式心理治疗强调的是个体内在的冲突及对个体本身动力的运用,因此在治疗中主张治疗师与当事人间建立是一种私密的关系,特别强调一对一治疗关系的形成,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隔离出来,把有压力的环境因素排除在治疗室之外,并且坚持认为和来访者的亲属接触会干扰治疗师。有些单向模式取向的治疗师甚至以绝对私密的心态维持治疗关系,避免来访者为赢得认可而自己真实情感的任何可能性发生,他们认为,只有客观的旁观者才能为来访者提供无条件的接纳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真实的自我。

单向模式是个体心理治疗发展的基础,在心理治疗发展的最初50年主要以单向模式为主。

二、双向模式及对个体心理行为之间相互影响性的强调

双向模式(dyadic model)是从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着手对来访者的症状行为进行解释。双向模式认为个体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互为定义的。大多数的人类行为都是互动性的,有些问题,存在于个人的心理状态,却展现于与他人的互动之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帮助人们改变他与其他人的互动方式。

对双向模式的最初探讨来源于心理学家对精神症的分析。如鲍温(Bowen)对“母子共生现象”所做的观察发现,精神症患者对母子问的情感张力极度敏感,并且伴随着分离焦虑与结合焦虑,会产生一种“焦虑性依附”,这是一种因焦虑而失去理l生与自我控制的病态性依附,是导致精神症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温尼(Wynne)则用“假相容性”和“假敌对性”解释了精神分裂症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假相容性”是个体问团结的表面现象,实际上掩饰冲突,并妨碍亲密关系的形成,“假敌对性”则表明个体之间在表面的团结掩盖下,不能容忍更深入、坦诚的关系或独立性的事实,这两种关系都使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歪曲了沟通过程,削弱了对现实的感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合理思考,是导致精神症状出现的重要原因。同时,另一位心理学家贝特森(Bateson)的研究则用“双重束缚”的概念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形成与发展。他认为,一个人处于一种不能拒绝但又必须做出回应的重要关系中,当他接收到不同层次的两种相关但又矛盾的信息,又无法判断其中的矛盾之处时,那人就处于一种双重束缚之中了。当双重束缚出现时,个体因为不能正确辨别这些矛盾的信息,很快就会进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如果是父母,这些重要他人传达出这样的矛盾信息,而这些令人困惑和痛苦的状况重复与持续地出现,孩子就会学会以一种同样矛盾的信息回应以逃避伤害,最终他们便会以一种扭曲的态度面对所有的关系,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失去了解自己或与其他人沟通中真正涵义的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精神分裂症行为(Goldenberg&Goldenberg,1999)。这样,不管是鲍温、温尼的研究,还是贝特森的研究,都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的是内在心理的冲突,但真正问题却在于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之中。

在最初对精神症问题探索的基础上,双向模式心理治疗开始逐渐形成。双向模式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意识和潜意识动机的影响,而意识和潜意识的动机却是人际间互动模式影响的结果,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其需要被满足或未被满足的回应。所以,孩子的问题可能是“母子互动”的问题,妻子或丈夫的问题可能是“夫妻互动”的问题,应在人类相互互动的关系中寻找个体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双向模式把心理治疗对个体内在冲突的强调扩大到研究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性。双向模式不是以个人的心理为着眼点,个人的心理结构、潜意识的冲突、个人行为的动机和信念系统不是双向模式分析的主要焦点,而是将个人问题放大,放在更大的人际相互关系层面上,认为个体的症状行为是个体间反复交互作用的结果,即不单单是个人内在正反力量相抵抗的结果,而是人际间相互挣扎的产物,是发生在人际系统中有缺陷的互动过程的呈现,尤其是最亲密的相互关系中亲密与疏离的循环影响。所有双向模式取向的治疗师都会用到一些双向关系的概念,如表达的/工具的、均衡/互补、追求/逃避、攻击/顺从、独立/苛求、控制/反抗、功能亢进/功能不足等等,这些术语都是建立在对双向关系的探索上。双向模式认为,一个成功的相互关系中,只实现个人的角色,也就是成为一个自我满足的人是不够的,一个人还同时需要平衡自己与其生命中重要他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即建立起有效的与他人的互动,并在这种互动中区分出同一性和各自的自我利益。

在治疗中,双向模式倾向于从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解释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即妻子的抑郁是对丈夫疏离行为的一种反应,同时又反过来影响丈夫的行为;儿子网络成瘾是对妈妈控制行为的反应,又反过来影响了妈妈的行为。在治疗方式上,治疗师开始打破传统的不跟来访者以外的他人建立联系这一规矩,开始尝试对来访者及其重要他人实施同步的联合治疗,从双方互动的角度介入。如双向模式认为,已婚夫妻之间会出现连锁的神经症,因此最好接受共同治疗(Mittleman,1944)。他们认为,如果在治疗中过于强调个体,忽略个体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有些治疗的力量就会丧失。以治疗师治疗夫妻中的投射认同为例,治疗师认为投射认同是指一个人将其体验毫无意识地传达给另一个人。在治疗中,第一步是打断争吵循环,因为它可能掩盖对方真实的情感表达。一旦冻结了夫妻的争吵,治疗师首先探索被投射者的感受,一旦澄清了他的感受,可以将这些感受传达给投射者,同时告诉投射者只是听,不要评价,当接受者说完,投射者直接反馈他对对方所讲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体验到投射认同相互作用中激发的协调认同(罗伯特·P·鲁格尔,2007)。显然,将治疗致力于这样的互动和互补模式上的探讨不但有效,而且也是必要的治疗手段(Goldenberg&Goldenberg,2005)。

双向模式是心理治疗对单向模式的一种超越,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着夫妻治疗的发展迅速地发展起来,它第一次将对客体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与个体内在心理特点同样重要的地位。

三、三向模式及对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系统的强调

三向模式(triadic model)是基于三个人及三人以上的相互作用的解释。三向模式强调宇宙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各部分紧密联系成为不可消减的整体,时间和空间之间的间隔性相对较少,分析问题时应从整体的观念人手,研究的是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因持续互动而产生的相互关系。

三向模式认为所有情感上的重要关系都受到第三人的影响,不论该第三人是亲戚、朋友,或者只是个回忆(Nichols&Schwartz,2002)。而在三人组中,每个人要达到在二人关系中可能具有的亲密性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得不与另外两个人共同具有的东西相联系。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曾经对第三者扮演的角色有过著名的讨论,他认为在三人组中,第三者的角色可以是中间人、仲裁者、从中渔利者、以及分裂者和征服者,这些角色是在二人组中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中间人和仲裁者可能对两人之间的关系有善意增进的作用,但从中渔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就可能利用二人组中两个人之间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以增进个人利益,此时,冲突既可以不依赖于任何一方或双方同第三者的关系而存在,又可以因双方争夺第三者的帮助和支持而发生(D.P.约翰孙,1988)。当这种冲突发生在对个体心理有重要影响的关系系统中,对个体的影响就更大。

三向模式心理治疗的形成受到系统论的重要影响。根据系统论,有机体或生命系统的主要特征就是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是任何一个部分都无法拥有的特征,当系统消失了,整体的特征无论物质的还是理论的也就消亡了,只剩下独立的元素。因此,如果想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只了解他本人,不了解他行为背后的整个行为系统是没有意义的(Nichols&Schwartz,2005)。三向模式同样不否定个人内在心理的重要性,但它不是以个人的心理为着眼点,而是将个人问题放大,放在更大的人际关系层面上,聚焦于影响来访者的最重要的行为系统——家庭,包括家庭的结构与规则,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角色与情感,家庭的生命周期,家庭的功能、问题与适应等,思考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是怎样或至少部分地造成症状问题。三向模式的心理治疗倾向于将个人行为视作发生在家庭系统中,是整个家庭反复交互作用的结果,即家庭成员的症状行为不单单是个人内在正反力量相抵抗的结果,而是家庭人际间挣扎的产物,是目前发生在家庭系统中有缺陷的互动过程的呈现,那个“病人”只是一个“带症状者”(identified patient,IP),他真正表达的是家庭系统的失衡或功能不良。

三向模式在心理治疗中的最重要实践是对人际关系模式的新探索。如“三角关系”的研究,鲍文研究过三角关系,他认为,两个人的系统是不稳定的,当有压力存在或两个人之间不能很好处理冲突时,会将第三个人拽人以减少紧张。以家庭为例,家庭中任何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紧张,他们会把第三个人扯进来以稀释这种紧张和焦虑,可能是配偶间因为冲突要与其他人结成关系联盟,也可能是孩子或其他人意识到其中一方的焦虑或两人间的冲突而介入(Nichols&Schwartz,2002)。家庭系统越大,会形成越多的三角关系。一个问题会涉及多个三角,家庭成员也越来越卷入矛盾。在家庭紧张的时候,那个分化程度最低的人最容易被扯进来缓解关系。三角关系会释放压力,同时也会把冲突冻结在原点,破坏且侵蚀了家庭关系的基础,导致家庭中出现“带症状者”。除了三角关系,三向模式的探讨还包括对家庭行为序列的探索,它强调家庭中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会引起其他人的反应,而他人又对这个反应再产生反应,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序列,当这个行为序列反复出现时,就会形成家庭的结构,这种结构反过来,又模塑家庭中每一个人的行为,一旦家庭的结构功能不良,不论是“纠葛”还是“疏离”,都可能导致“带症状者”的产生。

三向模式取向的治疗师会从系统运作的视角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如孩子的症状是因为父母之间有冲突,妈妈无法解决冲突而陷入抑郁,孩子为帮助妈妈进入父母关系的结果。再比如,因为父母两方都想争取孩子的支持以对抗另一方,而被对抗一方会从中感觉到自己是被攻击和背叛的,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会使父母一方感到被背叛,在这样严重失调的结构中,孩子会陷入一种关系的困境,成为典型的牺牲品。在治疗方式上,三向模式认为家庭是解决与家庭相关联的个人问题的“治疗所”。对三向模式取向的治疗师来说,家庭是一个整体,当这个系统中的一个或更多成员出现问题,处置的对象应是整个家庭。具体的治疗技术包括,打破家庭中结构化的三人或多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行为模式,改变他们之间的行动序列,在不同系统间设立界限,重构家庭的结构,帮助个体分化,增强自我意识等。

三向模式为心理治疗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随着家庭治疗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大着影响,为研究人类行为和问题提供了更为宽泛的视野。

四、单向、双向和三向模式的整合及对多元整合性介入的强调

单向、双向及三向模式的发展显示了对人类行为解释的框架的不断演进,与心理治疗中个体治疗、夫妻治疗、家庭治疗的发展脉络是基本一致的。1990年代之前,不同的治疗取向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念、理论与技巧,以至于在心理治疗领域内部出现了不同模式少有沟通的局面,所有模式都致力于使自己和其它模式的不同,认为吸收别的模式的观点是对自己已有治疗模式的削弱。这种状况带来了各流派之间的竞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自己的视野,不能意识到其他模式的精华之处。1990年代后,心理治疗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无论从哪个视角介入,心理治疗的焦点都应该是引发观点和行动的改变,导向问题解决(比尔·奥汉隆,米歇尔·韦纳一戴维斯,2009)。因此,整合成为心理治疗发展的主要趋势。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统一体,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保证对所有的临床案例都有用,也没有一种方法被证明是明显优于其它方法的,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各模式之间的界限,整个心理治疗领域出现一股整合的潮流。研究表明,如果治疗者使用了多种形式的治疗法,所确定的治疗目标又与患者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话,治疗的效果将会提高(Prout&Brown,2002)。因此,整合模式看来就是心理治疗的未来(Nichol&Schwartz,1996)。

在现今的心理治疗实际中,无论是单向模式,还是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双向模式、三向模式,都越来越意识到单一模式的局限性,而应根据来访者的问题整合地分析诊断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元整合的介入。如三向模式取向的家庭治疗致力于对整个家庭系统的分析,强调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系列和结构模式。但是具体到治疗内容时,三向模式也会用到双向模式,以考察家庭中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夫妻间的互动关系,而单向模式仍是许多家庭治疗师采用的重要模式,他们在探讨家庭成员相互作用时,有时也将他们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此时,他们关注的是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而不是他们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但家庭治疗师,在个体治疗中,虽然仍然强调个体内心冲突的分析和诊断,但这种诊断也越来越依托双向和三向关系的分析,将个体的行为放在一种人际关系的视角下分析。事实上,一个好的治疗师应是既关注个体又关注相互关系和系统,当然决定何时关注个体,何时关注相互关系,何时又关注整体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

无论如何,整合仍然显示出了未来心理治疗发展的方向,在单向模式、双向模式和三向模式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治疗师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分析人类行为的框架也越来越多元,心理治疗的知识与技术以一种新的方法汇集在一起,这也给心理治疗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一篇:卢卡奇物化批判理论与当代教育哲学反思 下一篇:主持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