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程序编辑模型的发展

时间:2022-10-28 03:22:04

计算机应用程序编辑模型的发展

摘要: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程序的编辑模型也在逐渐变化,先后出现了:单层、两层、多层、分布式等应用模型。下文就这几种模型的构造原理和缺点进行具体介绍。

关键词:计算机 应用程序 编辑模型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TP3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089-01

1 前言

通常而言,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功能主要由用户界面、事务逻辑及数据存取三部分构成。其中用户界面是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直接面向使用客户的关键部分,负责处理应用前端的界面,即所谓的人机界面的处理。而事务逻辑则负责处理应用程序中各项业务的操作规则,以及决定相关程序的流程。比如,财务凭证、结账或转账等业务的处理。对于数据的存取,则是在应用程序中负责管理数据的重要部分,一般包含数据存取、数据更新、访问数据的完整及安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程序的编辑模型也随之发生改变,并由最初单层的应用模型发展至依靠Web技术运行的多层使用模型。

2 单层的应用程序模型

刚开始时,计算机仅作为一种依靠终端模式与主机来运行的系统,主要由主机来完成全部的计算任务,并且计算机应用程序中的三部也均集中于主机内。而该种集中型的应用模式被称为单层的应用模型,仅具备用户界面、事务逻辑及数据存取三个功能,在七八十年代应用十分活跃。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信息资源的多样化,该种单层应用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研制出新的应用程序模型。

3 两层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应用程序模型

为有效弥补单层应用模型的不足,经人们的大量研究后,终于研制出了新的应用程序模型——分布式的计算模型,亦称客户/服务器的应用程序模型。该种模式中应用程序的资源与代码已被划分成服务器与客户端。其中服务器的任务是进行文件共享、数据库的访问等;而客户端则是直接面向用户界面,负责人机相互的操作。按照事务逻辑在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分配不同,此类模型的运行方式也有所不同。该种模型中的3种形式均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这3个逻辑层均是一分为二。该种模型的产生,使计算机的应用程序更加灵活,相对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但仍存有难以维护的缺陷。随着应用体系规模的逐渐壮大,应用程序的越加复杂,这种两层应用的模型根本无法满足多用户、多数据库及安全性小的网络发展需求。

4 多层应用模型

(1)在三层服务器运用模型中(如图1),用户界面依旧放于Client端,事务逻辑就独自处于中间的服务器上,至于数据的存取则放于另外的服务器上(数据服务器),即CSS应用模型。该种分层方式可大大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增加系统重用的价值、分布式系统的概念与设计的可能性等。并且此类模型已有效地处理了两层运用模型的难题,即系统的安全性、维护性、重用性。(2)事务逻辑独立处于事务服务器,可供客户共享,促使系统的更新与维护简易化。若事务逻辑有所变化,仅需更新事务逻辑相关的组件,所有客户即可使用变化后的事务逻辑。(3)数据库也因与事务逻辑相连接,客户可通过事务服务器存取数据,不用为客户设立多个数据库连接,从而减轻数据库的负载,降低资源开销。

5 分布式的体系模型

分层服务器的运用模型,层层的相互服务并不利于性能的重用。为了促使系统性能发挥最大化,可运用分布式的系统(如图2)。其遵循某特定标准的对象将程序代码进行分解,而这些对象所提供的性能则被封装与接口处。其中任何一个对象都有充当服务器或客户端功能的可能性。

6 基于Web技术的多层模型

随着WWW的蓬勃发展,Internet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静态内容的提供,甚至不再满足于简易动态内容的提供。由于Web底层的通讯协议为TCP/IP;Internet中的浏览器和WWW的运用通讯协议为HTTP;用户界面为HTML;而WWW通过连接数据库来访问数据库及网关。因此,Web程序的应用模式(如图3)在系统结构中有着独特而显著的特点:(1)多层Web程序应用模型的系统非常简易,方便用户使用。(2)系统的管理人员仅需在客户端上安装浏览器与操作系统,即可轻易的维护系统,节省不必要的维护费用。(3)由于WWW服务器中的Client/Server系统比较容易开发与实施,系统的设计开发人员仅需使用制作工具,无需进行Web页面制作的编程。而Web的应用开发,以往用独立软件包的形式所的一部分应用程序已被运用在Internet上。系统的应用开发者可以在某些已有的应用程序的基础上,再开发新的应用程序,从而加快了系统的开发速度,减少了系统的开发难度。

7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程序的编辑模型也在不断演化。虽每种应用程序模型仍存有相应的不足,但只要我们加以改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能开发出顺应时展需要的模型。

参考文献

[1]董仁举,祝永志.并行编程模型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1(01):93-99.

[2]曹折波,李青.多核处理器并行编程模型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13):2999-3056.

[3]胡晨骏,王晓蔚.基于多核集群系统的并行编程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18(04):71-73.

[4]郭静,祝永志,王延玲.基于MPI的动态负载平衡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9(05):150-153.

上一篇:浅谈电力网络营销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下一篇:三维重建技术在电力设备覆冰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