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ICU无力咳嗽患者予刺激咳嗽吸痰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28 02:45:44

对ICU无力咳嗽患者予刺激咳嗽吸痰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97-01

吸痰法是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1],临床上常用于年老、危重、昏迷及麻醉后等咳嗽无力、咳嗽反应迟钝等不能将痰咳出的患者。吸痰方法不当可造成多种不良后果,严重的也会危及生命。而对于未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由于痰液粘稠、无力咳嗽排痰、积痰部位较深就应该注意吸痰的技巧了;给患者适当的刺激,使患者将痰液咳出再配合有效地吸痰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舒适,因为舒适是患者最希望通过护理得到的基本需要之一[2]。我科对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27例肺部感染无力咳嗽而未行机械通气及气管切开患者,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利用刺激患者咽喉部产生咳嗽进行经口吸痰达到满意的效果,先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7例肺部感染患者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3岁;有吸烟史20例,重症肺炎23例,呼吸衰竭4例,入院时GCS评分8-12分,其中老年痴呆患者占6例。临床表现均有痰多,咳嗽无力,痰不易咳出等表现,X线检查提示有肺部炎症。

2护理

2.1吸氧与雾化吸入: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2min;雾化吸入,对痰液粘稠患者应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雾化液的配置遵医嘱,雾化吸入每天2~3次,每次15~20min。

2.2痰液引流:床头抬高30~60度,每2h翻身、拍背一次,震动肺部痰液,使痰液松动,易于痰液的咳出,预防坠积性肺炎及加重肺部感染。

2.3吸痰时机的把握:听诊呼吸道痰鸣音,可及时发现气道的痰液蓄积;根据耿文丽等提出[3]的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应立即吸痰:患者出现咳嗽或呼吸窘迫,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

2.4吸痰管:吸痰时选择10~14号吸痰管(我科选用的是浙江生产的一次性吸痰管,此吸痰管带有一只无菌手套,尾端带侧孔可方便调节负压,质地柔软,摩擦小)。

2.5刺激的方法

2.5.1嘱病人张口,不能配合的患者可用牙垫,口咽通气管或开口器帮助张口,也可以通过缺齿处或智齿后方送入吸痰管,吸痰管经口送入后咽部,待患者深吸气的时候将吸痰管伸入气道内吸痰,以刺激患者咳嗽,深部的痰液就会随着咳嗽反射由气道咳至咽部,这时,将吸痰管上提至咽部稍作停留,吸尽咽部及口腔的痰液,退出吸痰管,并冲洗吸痰连接管。

2.5.2对于咳嗽反射良好、吞咽功能较差的患者,吸痰前将高渗盐水5~15ml用注射器注入病人口腔,使患者饮下高渗盐水诱导刺激患者咳嗽;诱导痰液的机理是高渗盐水可促进气道内水分的外渗,引起反射性的咳嗽,也可能是直接刺激气道黏膜促进了痰液分泌的曾加。由于采用的盐水浓度不超过7%,所以不致引起气道炎症[4],由于患者吞咽功能较差,在吞咽的时候,少量的液体进入气道,产生刺激并引起咳嗽,深部的痰液被咳至咽部或口腔里,这时迅速地放入吸痰管于患者的咽部,稍作停留,能有效地吸出痰液;吸痰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1~2min内恢复至95%以上的氧饱和度。

2.5.3效果评价 本组27名患者正确运用刺激咳嗽的方法后,均能有效将痰液咳至口咽部,使护士能及时清除痰液,减少因痰液堵塞气道而增加气管插管的机会,降低医疗风险,减轻患者的痛苦。

3吸痰操作的注意事项

3.1中心负压吸引压力要适中,不超过 0.02~0.04Mpa为宜。因为压力太小,粘稠度高的分泌物又不易吸出;压力太大容易造成粘膜损伤,增加患者痛苦。

3.2严格控制吸痰的时间,应根据患者的情况掌握患者每次吸痰的时间(<15s),吸引时不应断断续续的吸,感觉有痰液蓄积的部位应稍作停留并轻旋吸痰管,予一次吸尽为好,这样既减轻患者的痛苦,又保护患者的呼吸道;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缺氧的表现,如出现心率失常、发绀、气道痉挛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高浓度吸氧,待患者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吸痰。

3.3心理护理:由于ICU患者病情重,特别是意识清楚的患者情绪都较紧张,加上痰液不能自行有效排出而引起不适,因此吸痰前后及过程中都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配合,做好人文关怀。

4护理体会

由于患者病情重,并且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保护性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自行排痰障碍,故吸痰方法不当可导致气道粘膜损伤,痰液蓄积,加重低氧血症,增加感染因素及出血等;因此,掌握好吸痰的技巧与方法至关重要,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吸痰操作不当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8

[2]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1

[3]耿文利,郝玉风.ICU护士为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的临床观察 [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15

[4]罗征秀,蒋永惠,龚财惠,等.哮喘儿童诱导痰液安全性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5):755-756

上一篇:烧伤创面愈合过程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髋关节病变的CT探讨(附128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