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每一粒“种子”

时间:2022-10-28 02:09:42

善待每一粒“种子”

2012年我新接了一个班,第一节语文课,带着新学期的期待,我微笑着走进教室,简单的师生问好之后,忽然看到第一排靠墙的位置少了一个学生,还没等我开口,却发现那个“不见了”的孩子已经从桌子下钻出来了,他有些羞赧地望着我,隐隐流露出一丝不知所措。我回赠他一个微笑,透过讲桌上的座次表,我记住了这个叫小意的孩子。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这个有些羞赧的小意居然是个“活跃分子”。开课不到十分钟,他已经爬桌子踩凳子好几个来回了。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上课,我装作“若无其事”地拍拍他的头,摸摸他的脸,“暗示”他调整状态,他却视若无睹。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在我转身板书的空隙,他居然趴在地板上“匍匐前进”了好半天,教室里一片哄笑。我一把拽住他,努力让自己做深呼吸后说道:“这是课堂,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就这么洋相百出,你存心的是吧?”面对我的质问,他匆忙爬起来,眼睛里满是惶恐。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的语文课,小意依然“我行我素”,课堂对他而言,似乎没有什么约束力。对我苦口婆心的说教,他似乎一直不以为然。我想,我需要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就这样我第一次见到小意的妈妈,当我把孩子上课的表现说给她听的时候,她只是一个劲地道歉:“老师,对不起,我回家一定会好好教育,我保证,他以后上课不这样了,您别生气……”望着这个有些“谦卑”的母亲,我不忍再多说什么。

我没想到的是,这次沟通的效果很显著。因为小意忽然安静了很多,我诧异于他的转变,却没多想,只是对家长生出一份感激。这种状况大概持续了一周,我隐隐发觉事情似乎不是表面这么简单——这孩子前后的变化太大了。课堂上,他安静得甚至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一时间我有一些不习惯,每天的语文课,我的目光总是有意无意地看向他,总觉得这些安静背后有些不对劲,让我心生疑惑。一天课间,我忍不住把他拉到身边:“小意最近好乖哦。”他怯怯地望着我,轻声说:“我吃药了。”“吃药了?”我愕然:“为什么要吃药?病了吗?”他不语,只是拼命地咬嘴唇。那天放学后,我把他留在教室,并给他妈妈打了电话。见面后,孩子母亲紧张地询问:“老师,他最近还是管不住自己吗?”“没有,他最近都很好,很安静,安静地让我有些不习惯。”我实话实说。“那就好。”小意的妈妈似乎松了一口气。“这孩子好动,一直都吃药,因为这个药会影响食欲,孩子总是瘦瘦的,我怕他身体受不了,所以前段时间给他把药量减了一半,可没想到给您添了这么多麻烦。最近,又把药量加上去了……”我怔住了,总觉得有什么东西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我的心。良久,我抬起头,想说些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教育是什么?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反观自己,我何时真正地了解过小意?又何时给过他真正的爱和宽容?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精彩,面对小意,我有什么权利“要求”以他的健康为代价,来换取课堂上的片刻安静?想到小意母亲的叹息,我忽然有流泪的冲动,当她给孩子把药量加大的时候,心里又该有着怎样的无助和心疼?同样是母亲,我的“适时沟通”是否在不经意中“为难”了一个母亲?

心绪不宁了许久,我打开电脑,用心地查阅了很多关于“多动症孩子”的资料,了解到“多动症孩子”的治疗离不开药物,但也不能完全依赖药物,药物治疗加教育行为干预的方法效果会更好,可使“患儿”的治愈率提高两倍以上。这些信息,让我生出希望,也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和他一起进步。拿起手机,我很真诚地给小意妈妈发了条信息:“孩子的药量还是减半吧,跟那‘安静’相比,我宁肯要他的‘不安分’。”短信发出的瞬间,我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路会很难,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寄存了一份“意外”。可这又算什么呢?生命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失误和挫折,一如著名思想家波普所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欣赏优秀,更要接纳平凡,宽容错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育若水,博爱宽容浸润无声。面对小意,我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水一样的老师,并在他身上倾注全部的爱和宽容。每天课前我会主动找他谈话,给他鼓励;上课时,每隔十分钟,就有意识地请他回答问题,让他到讲台前朗读,到黑板上板书,促进他集中注意力;当他有所进步时,及时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偶尔,当他特别不安分时,我会请他“站一会”,或者没收他最心爱的东西……一学期过去了,小意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作业可以按时完成了,上课时小动作少了,对学习的关注度高了,更重要的是,他爱上了阅读。当捧起心爱的课外书,他居然可以专注地读上一两个小时……当然,他依然会“捣乱”,把手举得高高的要回答问题,站起来后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可每次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我依然会叫他,没有批评,没有讽刺,我把这理解为他调控自己“不安分”行为的一个最“安分”的方式。每每这个时候,我总会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然后静静地看着他坐下……因为我知道,他想要的,只是我的关注。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和小意一起成长的日子里,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慢下来,平和、细致、耐心、宽容,不再焦灼,也不再急切。我逐渐明白生命是需要停歇的,认识到将追逐的脚步放慢,学会在教育的坚守中等待,也是一种爱,一种智慧。假如孩子是一粒小草的种子,让它长成大树,这是夸大了教育的功能;假如孩子是一粒大树的种子,它却长成了一棵小草,这是教育的失职。我坚信,只要用淡然的心境去守望,就一定会“让橡树长成橡树,让玫瑰长成玫瑰”,就一定会感受到生命之花散发出来的幽然淡雅的芬芳,也一定会收获别样的美丽。

上一篇:一课一节总关情 下一篇:煤炭基本面“硬伤”依旧反弹只是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