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要做好五种疫病预防

时间:2022-10-28 01:55:34

养猪场做好5种病的预防工作是防疫工作的重点。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疫病。该病是由C、D、E、L群链球菌引起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急性型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型以关节炎、心内膜炎及组织化脓性炎症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危害大。

预防方法:搞好舍内外环境卫生,严格消毒,严防外伤,后用酒精或青霉素清洗伤口,仔猪出生14天接种链球菌疫苗,两周后加强免疫。

猪圆环病毒病与支原体病并发症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圆环病毒(PC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猪和带毒猪(多数为隐性感染)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和及胎盘传染, 也可通过污染病毒的人员、工作服、用具和设备传播。其主要特征为猪的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咳喘、贫血和黄疸等。猪圆环病毒常与猪蓝耳病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混合感染。支原体病是最常见的顽固性传染病, 主要临床症状是猪咳嗽和气喘, 而体温和食欲没有明显变化。

预防方法:坚持实行自繁自养,加强日常的消毒、隔离工作。对母猪实行单圈饲养,断奶仔猪要按窝隔离、集中育肥,育肥猪、架子猪要分舍饲养,并定期检疫,清除病猪和可疑猪,以净化猪群,病猪应集中隔离饲养。平时做好猪瘟、细小病毒病、蓝耳病、流感疫苗的接种,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与传播。

非典型性猪瘟

猪瘟又称猪霍乱、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近年来,我国猪瘟多发的是有别于经典猪瘟的非典型猪瘟,使猪瘟的防治更复杂,再度成为威胁养猪业的重大问题之一。

当前猪瘟的发生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频发的大流行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注射过疫苗的猪群仍时有发病;典型的猪瘟症状已不常见,常为亚临床症状,表现为母猪的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的先天性感染,病理变化也不明显,而长期带毒的猪一般体温正常或高热不下、生长停滞、瘦弱,并反复出现呼吸和消化症状。

预防方法: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要严格执行卫生预防措施,定期消毒,严防病原传入;注意疫苗在运输过程和使用前的保存,温差变化使疫苗失效;防疫注射要做到头头免疫,在疫情流行的猪场最好能做到一猪一针,否则至少得一栏一针。猪瘟的免疫程序最好是根据免疫监测来制订合适的免疫程序。从免疫时间来看目前猪场多用的是30日龄首免,70日龄二免;此外还有7日龄首免,20日龄二免,65日龄三免;20日龄首免,65日龄二免等方案。在免疫剂量方面,建议种猪用4-5头份,仔猪2-3头份由于春季温差较大,应做好猪舍保暖、防潮工作,定期消毒,搞好环境卫生,母猪在配种前15-20天注射猪瘟疫苗15头份,仔猪做超前免疫(出生后立即注射猪瘟疫苗1头份,两小时后再吃母乳)。新生仔猪22天注射4头份,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猪流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促,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衰竭、迅速康复为特征。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和各品种的猪,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多发生于天气突变的晚秋、初冬和早春季节,发病率高达100%。支原体的存在,是猪流感死亡率升高的原因,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和飞沫传播。

预防方法: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注意室温,保持环境稳定非常重要。尤其是春季注意猪舍通风,但要防贼风、防潮。定期用利巴韦林拌料,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种常见的易发、多发高度接触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气温低的冬季和春季;成年猪和仔猪都会染、发病,尤以仔猪染、发病严重;5日龄内的仔猪染病,死亡率95%~100%,一群猪只要有一头感染发病,只需1~5天无论大小猪几乎100%会发病。集约化养猪场,若预防和防治不力,会造成重大损失。

预防方法:注意消毒和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卫生,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妊娠母猪产前21天免疫一次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新生仔猪3天内及时补铁,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母猪肌肉注射派福多预防本病垂直传播。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加厚保温垫料并勤更换,必要时可给猪舍加温。

上一篇: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下一篇:中职应用电子专业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