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文,拥抱美景

时间:2022-10-28 10:39:18

学习美文,拥抱美景

案例: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出示图片,知道这是哪里?它就是颐和园,请读课题。

2.简介颐和园。

3.颐和园是我国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了解概况,感受风景美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拿着笔,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以及喜欢的词句。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1.检查认读生词。

2.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句话说说。

3.画出文中的中心句。引出写作方法指导:首尾呼应。

4.作者具体怎么描述颐和园的美丽的呢?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5.学生自读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6.出示顺序图,根据板书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过渡:现在,我们就移步换景,依次游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去感受颐和园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四、研读课文,积累语句,品悟语言美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课文抓住长廊哪些方面来写?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

2.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教师适时出示重点词句。(长、美)

3.相机释“横槛”。边读边想象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个句子,体会长廊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点简洁表达的写法。

4.在想象的基础上课件欣赏横槛。

5.长廊的确又长又美,作者都眼花缭乱了。咱们来帮帮作者吧。出示课文相关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观察角度的短语,请学生读一读思考这些短语对我们“游”长廊有什么帮助?

6.学生练习分三层背诵本段句子,体会表达顺序,达到段的积累。

7.过渡: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这一次,作者又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万寿山?又赏出些什么呢?自己读一读。

五、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万寿山的哪些景物。

2.交流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或谈读书收获。

3.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角度,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小结铺垫,拓展延伸

1.颐和园的美景的确说也说不尽,这节课咱们欣赏了长廊、万寿山的美丽风光,昆明湖呢?下节课继续学习交流。

2.建议学生收集昆明湖的图片或资料。

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本节课教者力求学生充分读文,实现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同时通过反复读,从读中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多种写作的好方法。

(一)感受景色之美

教学过程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通过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把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抓住表示方位的词语教学,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以及前后呼应的方法。在师生共同学习长廊美景之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万寿山部分,教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收获颇丰,能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出自己的感想。

(二)品味文章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教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之中,通过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提示,学生交流解答,深入探讨文本内容,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细读细悟,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全班交流,学生基本领略了文章的语言美。

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方法,根据教师板书,课件展示及讲解,学生大多数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领略了文章的结构美。

上一篇:高中化学作业设计之我见 下一篇: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