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土族服饰的审美意识

时间:2022-10-28 09:42:56

试析土族服饰的审美意识

[摘要]土族是青海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本文从土族男女服饰的颜色、面料、装饰图案等外在形式入手,分析了蕴涵在土族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土族服饰;审美意识;青海

[中图分类号]K8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48-03

土族是青海省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20万,主要聚集在互助、民和、大通等县,部分散居在乐都、门源和甘肃省的天祝等地。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主要与吐谷浑、蒙古诸族有渊源关系。这个独特的民族从饮食、服饰到祭祀和先祖崇拜,方方面面都体现并保留着大量的历史遗存及审美意识。本文分析了土族服饰中蕴涵的审美意识。

一、 土族服饰的特色

(一)土族妇女服饰

土族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为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为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为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为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为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为红色,象征太阳。花袖长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白褐或蓝绿布带,布带的两头有花、鸟、虫、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腰带上有罗藏和钱褡裢。罗藏用铜、银薄片制成,有兽头形、圆形、桃形等样式,其上有孔,一般用于系花手巾、小铃铛、针扎等什物,垂吊于腰带左侧。钱褡裢一般为长1尺5寸、宽4寸的小袋,两端有绣花或盘线图案饰物。女式钱褡裢由三块白底绣花条块缝合而成,下端坠三绺彩线穗。土族妇女下穿褶裙或裤子。有镶白边的绯红百褶裙,裙分左、右两扇,形似蝴蝶翅膀。裤子膝下部套有蓝色或黑色裤筒,土族语称“帖弯”。

土族服饰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妇女的服饰中,她们头戴咖啡色镶边毡帽(未婚女子不戴),身穿开衩大襟蓝、黑长袍。穿花袖长袍,下穿膝部有一指宽白条相隔、上蓝下黑的裤子(未婚女子上蓝下红),脚穿绣花长统靴。花袖长袍继承传统,以美好的彩虹为意象,称“彩虹花袖衫”。再用盘绣装饰衣领、袖口和下边、前胸等部位。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花袖衫的每一道色彩在土族人的审美心理上都已形成了富有象征性的文化指向。土族先民们把这些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颜色赋予产生生命的母体,用服饰文化的方式还原生命本源,使这种独特的颜色双重文化双重意义:一方面,它可满足女性审美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增强女性生育的能力,从而促进民族的强大和繁荣。另外,这种颜色的综合功能,若借用土族先祖吐谷浑的名字形容,则象征“肥沃”。(吐谷浑是土族语“targhun”的音译,亦即“肥”或“肥沃”之意)从土族妇女服饰的颜色文化和土族先祖特殊的名字寓意中可以看到,土族服饰在色彩上的融情用意,很贴切地表达了他们的生活意趣和审美追求,其中既突出了对自然万物的关切与认同,又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土族年轻妇女在穿戴七彩袖衫后,把盘绣或绣花腰带(土语称达博普斯尔)的一头系于腰间,一头吊于臂部,并在前身竖挂一两条盘绣或绣花的钱褡子,显得花团锦簇、光彩照人。土族盘绣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朴素耐久、美观大方。制作时用黑色纯棉布作底料,用上等丝线和独特的针法绣制而成。盘绣腰带和钱褡子上的图案构思十分独特,具有浓郁的土族风格,盘绣的图案和花样有、太极图,五瓣、六瓣、七瓣、八瓣的梅花图案,神仙魁子,云纹,菱纹,雀儿头,富贵不断头等几十种。传统圆形图案里套有七瓣寓意七大洲,与现代地理知识完全一致。土族服饰中的图案,有丰富的吉祥寓意,几种图案同时用于一件作品中,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具有异彩纷呈的质感、光泽及明显的层次感和突出的主体效果,表现出艺术构思的连贯性、整体性。

土族妇女的头饰“扭达儿”非常有民族特色,它是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土族姑娘到快结婚的年龄,家人就请专门的手艺人到家中为女儿制作“扭达儿”,作为陪嫁品。“扭达儿”鲜艳别致,主要为镇妖驱邪,也是已婚妇女的标志。新娘的“扭达儿”样式特别,额前的红色珠串遮住眉毛,脑后的绣片高高翘起,上面装饰有刺绣图案和各色排穗装饰,像一个簸箕,又叫“簸箕头”。它的特点与土谷浑的服饰相吻合。

土族未婚姑娘习惯两鬓梳小辫,中间梳一条辫,三条辫子合辫在背后,用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片。少女额前戴的额带叫“箍儿”,白布绣花,宽2寸,长及两耳,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几个小铃铛。有的姑娘头戴一条绣花头巾。其裤腿套1尺长的红色“帖弯”,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条将“帖弯”与裤腿相连,使其泾渭分明。发式、“帖弯”颜色和额带的不同,常是区别已婚或未婚妇女的标志。

土族妇女喜戴耳坠,喜庆节日或探亲访友时,还要在耳坠下吊一对“面古苏格”,即银耳坠,如铜钱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纹图案。戴时用数串珍珠把两只“面古苏格”连起来,挂在额带上。土族妇女颈上所戴项圈称作“索尔”,用芨芨草扎成圆环,蒙上红布面,镶以铜钱大小的圆海螺片约20枚即成。

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在土语里,头饰叫“扭达”,式样复杂,各地有别,叫“三叉”、“干粮”、“羊腔”、“马鞍橇”等。现在,繁多的头饰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变得简单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者梳两根,末梢相连,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上织锦毡帽,十分漂亮。

土族妇女的金、银、铜制耳环多刻有花纹或镶有红珊瑚、绿宝石,下面还垂有五色珠,并在珠上缀挂穗子。其中最讲究的要数“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银耳坠,用数串五色瓷珠把耳环连在一起,珠串长长地垂在胸前,好似数条项链。

(二)土族男子服饰

土族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鹰嘴啄食”毡帽。红缨帽系一种织锦镶边的圆筒形毡帽,为土族语“加拉・莫立嘎”的意译。相传由清代朝帽演变而来,因顶部连一绺长约5寸的红缨,故名。“鹰嘴啄食”毡帽样式为帽子的后檐上翻,前檐向前展开。他们穿小领斜襟长衫,袖口镶黑边,胸前镶一块4寸见方的彩色图案。还穿绣花领白色短褂,天冷时在领子上衬以羊羔皮。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纽扣多用铜制。腰系花头腰带,为一块12尺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其两端缝有5寸长、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穿蓝色或黑色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白色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绑腿带,扎腿时把黑色的一边放在上边,故称“黑虎下山”。足穿白袜或黑袜,鞋子为双楞子鞋和福盖地鞋。

土族老年男子多戴礼帽,冬天戴皮帽,即用毛蓝布缝成喇叭口,口内缝上羊羔皮,可上翻或放下,帽顶上有一颗核桃大的红绿线顶子。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

冬天下雪时,男子一般穿大领白板皮袄,领口、大襟、下摆、袖口都镶有4寸宽贴边。劳动时穿褐褂,式样为小圆领、大襟,配以蓝布、黑布边。

土族男子服饰用色大胆、丰富,色彩对比强烈,刺绣图案中还善用渐变色、同类色,极富装饰性。繁复的色彩之上又用大块的黑色、蓝色做衬托,使色彩华丽又不失庄重。

二、土族服饰的审美意识

土族服饰大胆、丰富的用色,粗犷中带细致的刺绣纹饰,无不体现出土族的民族审美风格。土族服饰审美意识及其形态表现,深深地植根于土族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中,土族的审美意识及其形态是在土族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生成的,并随其发展变化而变化。从吐谷浑到土族,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民族,物质生产领域的变化,土族服饰发展得更加便于劳作。土族民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审美文化,成为土族服饰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在漫长的岁月中,土族日积月累而创造的服饰的装饰化造型显现出土族民族超越物质功利的精神审美需要。土族服装的形制,体式结构和功能,与气候、用料、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土族服饰线条以直线为主,雄浑刚建,富有稳定性;结构以条块组合为主,明快艳丽,有一种壮美的衣饰文化风韵。土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环境中,形成了相对自适、平和而稳定的生存状态(包括审美心理壮态)以及包括审美指向在内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也是土族艺术活动中总是突出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境的原因。

民族及其文化形成的历史,既表现出发展变异性,又表现出持恒稳定性,二者的统一形成了民族文化类型。土族最初的审美意识显现是与物质生产,特别是工具制作、劳动成果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农业劳动中,人们第一次有了对自我的真正发现,比如把火、太阳、红色、植物、春天、绿色等与生存、生命的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它们具有直接的功利价值,而且具有象征的审美价值。土族服饰是土族的象征,通过服饰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传统的道德观、文化观、社会观。土族服饰的形成与土族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审美观念也分不开。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给土族的审美意识注入了开放精神:一方面,继承和光大本民族的审美文化传统、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吸收和享受他民族的审美文化营养,不断丰富、拓展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随着时代的前进,土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服饰已消失,有的服饰经过推陈出新,重放光彩。如旧时的绣花高领,如今变成直翻两用领;盖在“扭达”(头饰)上的长头巾“扭达尔秀巾”变成了今日少女使用的短头巾。现今,广大土族青年,不仅喜穿本民族服饰,而且还爱着时尚服饰,他们或使土族服饰时装化,或使时装土族服饰化,丰富了土族的服饰文化。

上一篇:谈艺术图书的美术欣赏 下一篇:试论肃北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