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诗经》中的忧患意识

时间:2022-05-12 09:08:18

试析《诗经》中的忧患意识

摘 要:忧患这个词虽然出现在战国中期,但是论其由来,殷末周初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这种忧患意识作为我们今天居安思危,严谨对事的至妙的法宝,无论是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学习,还是对我们的文学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对《诗经》中忧患意识的分析,诗经中由忧而患的这种情绪,既可以作为我们疏解情绪解决问题的一种借鉴和思路,也可以作为美学上的一种享受。

关键词:诗经;忧患意识;影响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44-02

一、诗经的忧患意识的由来

人都是环境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的人格品行出现的时候,忧患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就像严复所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实际上,忧患这个词语确切的被提到是在战国中期的时候,但是我们考虑事情还是需要带有历史观的,虽然在战国中期的时候,才有《周易.系辞》:“《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优患乎?”但是,其何所由来,才是我们更应该考虑的问题,诗经作为之后的儒家经典,儒家的孔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大抵上也是与诗经离不开的。

诗经的忧患意识的来源与周初统治者的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诗经不仅仅是统治者作为祭祀之用,实际上当初周王朝初步建立,四海升平一派祥和,除了对自己的大业歌颂的同时,统治者也有着深深的忧患,我们不妨从《敬之》中略窥一二:“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统治者初步掌握政权也在思考着商朝是如何覆灭的,于是对自己的王朝也有着深深的忧虑,透露出对周王对自己王位的忧思。

除了在起初的统治者统治的过程中就融入了这种信号这种因素外,王朝动荡不稳也是这一时期,忧患意识如此浓烈的原因,周朝的衰微,诸侯的并起,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之士,受累之辈,对于这种现状都有着很深的忧患,患生命之轻,患国家之衰,患黎民之苦,各种情绪都在这动乱之中表露无遗。在此后的诗歌创作中也大多把这种东西习惯性的反映进诗歌当中,以后的诗歌创作中,忧患意识也有意识无意识的影响着创作者们,几乎形成了一个传统。

二、诗经中忧患意识的种类

细细品味《诗经》中的忧患类别,大抵上有一下几种类型:

(一)忧患国事

虽然诗经中的《周颂》基本上描述的是统治者祭祀先祖的乐歌,这一方面是能说明统治者为了炫耀自己功绩,但是也不仅仅是这样,追忆先祖是为了时刻回想而今景象来之不易,原本周朝也只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按照以往的礼数来说是不能够反叛的,但是殷纣不施德行,残虐百姓,俗话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周朝是在商朝不断虚弱的情况下,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推举才能开创自己的千秋基业的。但这本身对于周朝的统治者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那就是商朝由于统治残暴,虽然有礼数的约束,最终仍然难以逃避灭亡的命运,自己王朝会不会重蹈覆辙是周朝的统治者担忧的大问题,所以这种隐忧实际上就带入了《诗经》当中,故而,《周颂》虽然是祭祀祖先的诗歌,但是我们能看到的也是周朝统治者恭谨忧患的体现。作为对历史的一种深刻的回忆,就像《多士》中写道:“尔殷遗多士!弗吊昊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而多士!非我小国敢戈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足见周王朝的忧虑之深。到了西周的后期,政治动荡,赋税苛重,人民生活日益窘迫。贵族们也都纷纷认识到这种局面的重要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他们也在其诗歌中流露出对周朝命运的担忧和对改革的期望。正是在这种时候,一些有见识的贵族开始写了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诗歌,大雅中的《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筱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如果说这是贵族的典型忧国之作的话,那么《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婚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无禄,天夭是。哿矣富人,哀此独。”则表现出了对国家命运,人们生活的深深忧虑之情。诸如表达此类的感情的还有《大雅》中的《板》《荡》。

(二)忧患生命

政治的动荡风波不断,生命的陨落就像焚烧的草芥,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渺小,面对苍莽的宇宙,沧海一粟之感倍增,生命的脆弱感也越来越强烈;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这动乱的世道打乱了他们原本的人生规划,流露出了感怀伤时的情感,在这个缺乏安定环境的年代,人们都有所希冀,都有所盼望,而这种盼望,在不断的现实冲刷中也变成了忧伤,在患得患失之间,无数的诗篇就带着这种独特的情感,知道今天仍能触动我们的情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正是这完美的写照。更有《诗经・曹风・蟀螃》“好游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蟀游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蚌蟒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本应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诗人却身遭乱世,面对这悲怆的现实,无奈生出了忧愁。《小雅・小明》“心之忧矣,其毒大苦。”说的是一个被派发到遍地的小官,处境不佳,见不得亲人,才生出如此的忧愁。总而言之,在这种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官职小的官吏郁郁寡欢,不得志的情况下,各个阶层所反映的忧患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表现出了对国家身陷内忧外患,生命就像浮萍一样,有无只在顷刻之间,着实让人忧伤。

(三)忧患民瘼

西周后期,政治形势越来越不稳定,社会矛盾激化。那时周厉王和周幽王的统治相当黑暗,黄帝又宠信佞臣,国运衰微,不但朝廷内更加腐败,朝堂之外还有外族入侵,可谓是雪山加霜。人民的生活不能得到最起码的保证,动乱不断,致使一部分贵族处于维护其统治的目的,也对这种民瘼极度隐忧,写了一些具体的诗篇。其中深刻体现了对统治者纳用贤良,革新真挚的良苦用心。代表作有《大雅》中的《桑柔》《瞻》《民劳》《召》等;《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北山》《巷伯》;《风・载驰》《王风・黍离》等。《大雅》中《民劳》中说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人民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朝堂的却是一如既往的黑暗,这尖锐的矛盾,众多充满忧患意识的诗歌出现,《民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朝廷与百姓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百姓生无所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必然会引发许多冲突,冲突闭会导致战乱,战乱人们更加流离失所,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百姓早这种情况下,熬干了耐性和熬干了心血,一些贵族开始写一些诗歌,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改变这种状况才能真正的维护统治。我们如今所说的以人为本的问题正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经验的高度总结,老百姓生活幸福,国家自然就安定,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老百姓生活很安定会有人起义造反的,这种忧虑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当时的战乱的程度。

三、《诗经》中忧患意识的影响

殷末周初,这种忧患意识就深深的植根在我们的文化血液当中,《诗经》作为儒家推崇的经典,其在很长时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取向,这种忧患意识,包括爱国精神、对窘迫遭遇的升华感和对文化历史传承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可以从《诗经》中提炼的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对于国家管理人员的作用

像周朝的统治者这样的贤明的君主都不断的反映自身,充满忧患意识,总理也说道多难兴邦,这种忧患意识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种责任意识和严谨的作风。能力越强,责任就越大,就目前我们国家的管理人员来说,他们掌握着国家的重大决策的权力,与国家的发展休戚相关,因此就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能耽于享乐,要不断了解整个世界的新局面,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

(二)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影响

《诗经》一直作为儒家的经典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其之后的文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之后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把自己的情绪融入到诗歌当中,把生活中的不快,政治上的不顺,对灾难的逆来顺受,所有的这些都能融入进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这也为后世的文化的发繁荣创造了条件。

(三)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诗经》作为我们考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当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写进诗歌里,通过吟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实际上是发挥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当今可以借鉴的传承文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徐复观.儒家精神的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6.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主观生活质量测量中的赋权争议 下一篇:提高军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