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28 09:00:05

大学生就业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 要:大学生就业偏好形成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用SEM的测量模型对大学生就业偏好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环境因素、自身人力资本因素、学校引导因素、拥有的社会资本因素是反映大学生就业偏好影响因素的4个维度,而社会风气、实习实践情况、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家庭收入是各维度因素中影响最大的观测变量。针对分析结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偏好;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085-03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破解,除了政策上的扶持和就业渠道的拓宽外,还要关注对大学生自身就业偏好的引导。本课题组前期对南京大学生的就业偏好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就业偏好中存在的“宁到国企做一般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当骨干”、“就业难就考研”、“工作不称心宁愿在家呆着”、“就业只去经济发达地区”及“创业不如就业”等现状,都是影响大学生有效就业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偏好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调查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将进一步对就业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把握影响偏好的关键因素,为引导偏好进而促进有效就业提供对策参考。

一、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内涵

偏好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人人都有偏好,人们的选择行为均基于偏好。大学生就业偏好是大学生这一主体人群在就业过程中对可供选择职业的认识、评价和排序,是对就业选择的一种心里倾向。它既是择业主体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择业主体对职业的社会评价的直观表达[1],大学生依据自己内心期望实现的目标来进行选择。按照职业目标本身包涵的内容,我们把大学生就业偏好概括为在就业规划上的偏好、就业目的偏好、工作条件偏好、就业地点偏好、单位性质选择偏好、薪酬偏好等几个方面。

(二)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影响因素

现代经济学认为,偏好虽然相对稳定,但也不是不可变,人的偏好在后天的偏好构建过程中总是会受社会形势、个人认识能力、他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也使得人们的选择行为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其行为的结果不一定会实现效用最大化。影响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因素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外部因素

大学生就业偏好是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来的,现实性、功利性的就业偏好形成,都有其社会根源。经济形势发展带来的东西差异、城乡差异、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情况、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国家扶持本科生就业的政策的引导作用、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的一些普遍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理性就业偏好的形成。

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和实践训练,也是影响就业偏好形成的重要引导手段。相对于社会观念的发展,学校在就业指导和实践训练上提供的教育显得有些滞后。一方面,高校青年就业指导还只是局限于就业政策与求职技巧的教育,对择业观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教育多在面上展开,针对性不强,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性不够,与现在经济形势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脱离的地方,无法有效引导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偏好;另一方面,实践训练偏少,学生缺乏更多与社会交流学习的机会,偏好有可能与社会形势脱节。

2.内部因素

选择与决策都是个主观的过程,受到自身认识和思维的影响,而认识能力受其个人自身素质制约,因此大学生自身具备的素质是影响其就业偏好的重要制约因素。本研究主要考虑个人通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培训形成的人力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影响,而这种人力资源我们把它称作“人力资本”,主要表现在学历层次、就读学校类型、学业成绩和各种证书获得以及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等[3]。

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作用已是诸多学者通过理论与实证的研究达成的共识。拥有社会资本雄厚的学生,往往对单位预期较高;而拥有的社会资本较少的学生,其就业偏好可能更为现实,更多考虑就业而非择业。社会资本是家庭社会资源总和,表现在生源的地区优势、家庭收入、父母职业、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网络等。

二、大学生就业偏好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

(一)问卷发放和信度检验

基于前文的分析对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影响因素设计了17项调查内容,按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从5―1打分。本课题组在南京在校大学生中发放了550份问卷,全部回收,按是否缺漏和是否认真填写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为535份。受调查学生选择了高年级学生,男女比例平衡,各专业都有涉及。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这17项内容的调查问卷信度,以0.7为信度标准。使用修正后项总相关系数(Corrected Item-Total Correction)来净化测量项目,计算结果按CITC小于0.5、删除此项目可以增加a值,这两个标准一起成立才可以删除此项目的条件,删除掉1个项目,对16个项目再次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s Alpha值为0.841,没有出现满足删除条件的项目,每个项目都保留。

(二)因子分析

用SPSS软件对16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以提取核心因子。这16项指标的KMO的统计量为0.77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且Bartlett球体检验值为641.752,卡方统计值的显著水平为0.000小于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就业偏好影响因素共提取出4个主要因子,这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348%,其中因子1解释了19.770%,因子2解释了16.435%,因子3解释了15.476%,因子4解释了10.667%。因子载荷矩阵如表1所示。

因子分析结果符合前文对影响因素的理论分类。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社会风气、国家扶持本科生就业政策、用人单位要求这4项因素被归并为一类,我们用“社会环境因素”来表示;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都是学校在就业上进行的一些教育引导措施,我们用“学校引导因素”来表示。这两类都属于外部因素。专业、获奖学金情况、英语等级证书、政治面貌、担任过学生干部、实习实践经历这6项因素被归并为一类,用“自身人力资本”来表示;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社会资源和学生生源地被归并为一类,用“拥有的社会资本”表示。这两类都属于内部因素。

(三)测量模型构建

本文使用AMOS软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二阶验证式因素分析测量模式进行大学生就业偏好影响因素的测量和关系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由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构成,特点在于采用多个指标去反映潜在变量,估计整个模型因子间的关系,同时提供了一个处理测量误差的方法。潜在变量是理论所构建的概念,无法直接测量得到,必须通过观测变量被反应出来,而观测变量的值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根据前文因子分析的结果,本文的观察变量共有16项,潜变量共有4项,分别是“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引导因素”、“自身人力资本因素”、“拥有的社会资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取二阶潜在因素,就构成了本文的二阶影响因素测量模型。结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上的标准化数值代表变量之间的影响参数值。

测量模型的适配度检验显示x2/df=2.859,RMSEA=0.062,NFI,IFI,CFI值均超过0.9,该模型拟合效果比较理想,有较好的聚合度,说明我们建立的就业偏好影响因素测量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同时4个一阶因子在二阶因子上的负荷都比较大,说明二阶因子和一阶因子之间关系很强,二阶因子的提取是有效的。

(四)结果分析

对于“社会环境因素”这个潜变量来说,“社会风气”是对其因子负荷最大的观测变量。这说明,这一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反映能力最强,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扶持本科生就业的政策”,负荷最小的观测变量是“用人单位要求”。对于“学校引导因素”这个潜变量来说,“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对其因子负荷要略大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对于“自身人力资本因素”这个一阶潜变量来说,“实习实践经历”和“获奖学金情况”是对其因子负荷最大的两个观测变量,接下来是“英语等级证书”、“担任过学生干部情况”,“政治面貌”和“专业”对其因子负荷较低。对于“拥有的社会资本因素”这个潜变量来说,“家庭收入”、“父母职业”对其因子负荷大,“社会资源”和“生源地”的负荷远低于前两项观测变量。

在4个潜变量中,“社会环境因素”的标准化参数值最大,对提取出的“就业偏好影响因素”这个二阶潜变量的反映强度最强,远高于后3个潜变量;其次为“自身人力资本因素”;再次为“学校引导因素”,“拥有的社会资本”参数值最小,反映能力最弱。根据上述模型参数可得到以下测量方程:

社会环境因素=0.85×就业偏好的影响因素+ d01(误差项);社会经济发展形势=0.69×社会环境因素+e01(误差项)。(其余略)

三、结论分析与建议

(一)大力营造有利于正面引导大学生就业偏好的经济和舆论环境

本研究显示社会环境因素是对就业偏好影响最大的因素,而其中社会风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又是影响最大的两个变量。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已然存在,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岗位,仍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治本之策[4]。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舆论与传媒充分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5],这都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就业偏好的价值导向,促进有效就业。

(二)提升自身素质,构建与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就业偏好

提高自身认知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合理评价自己和理性定位,有助于形成理性的就业偏好。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实习实践的情况和获奖学金情况是自身人力资本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变量,这两个变量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包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大学生应该兼重专业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此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把个人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6],构建既适合社会需要,也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就业偏好。

(三)结合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本研究显示,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是影响就业偏好形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要进一步强化从入学之初至毕业的全程就业指导,在不同年级规划不同的指导内容。同时,在就业指导的开展中,应结合当前形势与90后大学生普遍个性突出、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思想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少说教,多用案例和参与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自身实实在在的体验中接受引导,从而调整偏好。

参考文献:

[1] 石永昌.基于偏好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2] 张帆,周国丽.当前我国青年择业观的影响因素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5): 49-50.

[3] 李黎明,张顺国.影响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考察[J].社会,2008,(2):162-164.

[4] 唐小祥.慎言大学生就业“史上最难”[J].教育与职业,2013,(28): 88.

[5] 李玉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控制:舆论的功能与营造[J].广西社会科学,2013,(9):142-145.

[6] 韩京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28):131-132.

上一篇:只是因为长开了 下一篇:从翻译目的论浅谈舟山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