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记忆深处的年味

时间:2022-10-28 08:37:22

最美好的过年味道,大都存在于我们儿时的记忆当中。盼了一年才盼来的新衣服、放在衣兜里舍不得吃的糖果、还没有被使用过的崭新的压岁钱、玩疯了父母也不忍责骂的绝对自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的丰盛年夜晚饭……对生于1970年以前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过年就是一年一度最大的节日,“百节年为首”,再贫穷的人家都会在除夕这一天,竭尽所能享受一道近乎仪式一般的物质大餐和精神大餐。千百年来,中国人就这样一直守望着这一份浓浓的年味,把过年过成了一道传承数千年的独特人文景观,丰富多样的年俗文化深深融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完整的民族基因。

在物质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中国人过年既传统又时尚。城里人变着花样过,或举家旅行,或在饭店吃年夜饭,或在宾馆娱乐守岁,怎么新鲜怎么过;广大农村人口日益稀少,过年的气氛早已不复当年,许多进城安家的年轻人干脆就把父母接到城里过。不管过年的方式如何变换,花样如何翻新,千里迢迢也要赶赴在一起,和家人共享年夜饭,是唯一不变的主题。每年这个时节,南来北往的人流形成的春节大迁徙,创造了又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一张张机票、船票、火车票、汽车票上写满了一颗颗急切的心,浪漫而温暖。

除夕吃团年饭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宋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大多数百姓都认为年夜饭吃得越久越好,有的甚至要吃到凌晨。

吃过年夜饭,接下来就该守岁。守岁既有对过去一年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守岁》一诗,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诗人苏轼也写下过《守岁》同名诗:“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也称“熬年”,为什么称“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也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看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破晓时分,公鸡啼鸣,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君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演变成了“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这些传承数千年、丰富多样的过年习俗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依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供人们一年一度温习一遍。而最传统、最纯粹的中国年俗文化更多地存在于今天的广大农村,虽然现在的农村人口日渐稀少,春节气氛也越来越冷清,但那些和年有关的传说、习俗,依然在袅袅炊烟中述说着它曾经有过的热闹场景,牵绊着那些远离农村、远离故土的游子一生一世的挂念。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化人口加速过度的今天,守望年俗,守望年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守望和温习。乡味中国年,最中国的中国年。

上一篇:生长激素岂是法宝,男孩“拔苗助长”悔不当初 下一篇:唯有面膜不可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