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缓解期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28 07:05:3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缓解期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前者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1 %,对照组为86.67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心脏病;肺源性;心力衰竭缓解期;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3(c)-031-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由于多种胸、肺及支气管病变而继发的肺动脉高压,最后导致右室肥大为特点的心脏病,是老年常见病之一,在心脏病中占5%~10%以上。临床以反复咳喘、咳痰、水肿和紫绀为特征,可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两个阶段。属祖国医学“喘证”、“痰饮”、“水肿”、“肺胀”等范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心病代偿期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考199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标准纳入病例。其标准为:①慢性肺、胸部疾病或肺血管病变,主要根据病史、心电图、X线、肺功能而定;②右心功能不全表现;③肺心功能代偿期表现:主要有咳嗽、咳痰、活动后心悸、气短、乏力、紫绀等症状,即以原发胸肺疾患的表现及肺动脉高压、右室肥大的体征为主,这时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剑突下有收缩期搏动。

1.2 一般资料

共收集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住院及门诊患者75例,诊断均符合上述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42~81岁,病程5年~48年。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占31例,支气管哮喘8例,支气管扩张2例,尘肺2例,重度肺结核1例,外伤手术后1例。对照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5~80岁,病程5.6~43年。其中慢性支气管炎21例,支气管哮喘6例,支气管扩张1例,尘肺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主要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休息、低盐饮食、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喘、化痰、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及适当强心利尿,以1个月为1疗程。

1.3.2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分型调理。具体如下:

1.3.2.1中药汤剂每日1剂,水煎服,以1个月为1疗程。具体分型如下:主要分为5型,①寒痰壅肺:症见咳嗽较多,气短喘息,痰白质稀,恶风易感,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肺化痰,降气平喘,以小青龙汤加减。②痰热阻肺:症见咳嗽痰黄,不易咳出,身热口渴、喘憋烦躁,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以麻杏石甘汤加减。③痰瘀互结:咳嗽较多,喘满胸闷,心悸气短,面灰甲紫,舌紫黯,脉弦细或结代。治以涤痰祛瘀、泻肺平喘,以血府逐瘀汤加止咳平喘药。④上盛下虚:症见咳嗽气短,动则喘甚,胸闷痰多,腰酸乏力,舌淡或暗,苔白腻或薄白,脉沉细。治以化痰降气,固本平喘,以苏子降气汤合参蛤散加减。⑤阳虚水泛:症见心悸喘息,倚息不得卧,头晕胸闷,腹胀尿少,身肿畏寒,舌胖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治以温阳利水,强心益肾,以真武汤加减。

1.3.2.2中医辨证属1型、4型者同时选用黄芪注射液20 ml静滴,每日1次;属3型者选用香丹注射液20 ml静滴,1次/d;属2型者初期可选双黄粉针600 mg静点,待热退黄痰转白再选用香丹注射液;属5型者选用生脉液30~60 ml,入液静点。以上均每日1次,10~14 d为1疗程,可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理化指标评定,①显效:无咳嗽或间断咳嗽,咳吐少量白痰,易咳出。两肺音消失,肺部炎症吸收,心功能改善,或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到发病前水平。②好转:阵咳,痰量明显减少,两肺散在音,肺部炎症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1级。③未愈:临床症状及检验指标无改善或有恶化者。

2.2治疗效果

2.2.1根据上述标准评定,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1)。

3 讨论

本病在中国较为常见,根据国内近年的统计,肺心病平均患病率为0.4%~0.4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病死率约在10%~15%左右,但经积极治疗可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其病程中有多数环节是可逆的,通过治疗,心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祖国医学认为病因主要在于机体正气不足,反复感受风寒,肺伤气弱,痰饮留滞,气道不畅,肺伤及心,心脉瘀阻气滞而致病,并可进一步累及脾肾诸脏。心气虚,无力运血则血脉瘀阻而见心悸、胸闷、憋喘、紫绀、舌暗;脾虚水湿不化,痰浊内生,上犯于肺,则见咳喘、吐痰;肾主水,肾虚无以制水,水气凌心,则加重心悸气短;肾又主纳气,肺主呼吸,肺气应下行于肾,若肾虚不能摄纳肺气,则发为虚喘。因此,肺心病的发生在于肺、心、脾、肾四脏功能失调。

对于肺心病心力衰竭代偿期的患者,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中药辨证施治,在内服汤剂的同时,根据证型选用中药静脉输注用药,在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寒痰壅肺与痰热阻肺型在临床多见于肺心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小青龙汤及麻杏石甘汤均为常用方剂。在第3型中选用血府逐瘀汤,是取其活血开胸理气之效。第5型则为心功能不全较重时常见证型。其中真武汤为温肾健脾制水所用,此两型均需随症加减:有痰者,加半夏9 g,全栝楼15 g,以燥湿化痰;咳甚者,加桔梗、杏仁、紫菀、贝母止咳;喘甚者,加麻杏、苏子、地龙以平喘;肿甚者,加葶苈子、沉香、防己行气逐水。其中常用中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杏含有麻黄碱,具有显著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而假麻黄碱又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贝母含有贝母素甲,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与阿托品相似,故用于止咳效果较好。葶苈子具有强心苷作用的特点,有显著的利尿作用;紫菀含有紫菀皂苷,可使呼吸道黏膜分泌亢进,稀释痰液。而注射液黄芪可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久坏的肌细胞恢复活力,并有抗菌作用。丹参则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维护脏器功能,抑制炎性介质的损伤,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生脉注射液则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麦冬皂苷、麦冬黄酮等,能够减少心脏负荷,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耐氧能力,又能扩张外周血管,有利于心衰的控制,能够提高老年肺心病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 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1301.

[2]尉廷.现代临床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710.

[3]蔡如升.慢性肺心病20年防治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4]朱雅萍.中药治疗12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的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533.

[5]雷春利,江岩,陈羽,等.黄芪总皂甙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4,14(4):275-280.

(收稿日期:2007-01-25)

上一篇: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伴肛管狭窄50例 下一篇:子宫位置与药物流产率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