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精简方法

时间:2022-10-28 05:12:58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精简方法

标题是“新闻和文章的题目,文字简短,富有个性特色……新闻正逐步走入‘读题时代’……新闻标题能否简洁醒目地抓住读者的视线,在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①“一项联合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读者读过56%的标题,相比之下,调查对象只读过25%的新闻报道正文。”②可见,一个好的标题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能增强新闻的传播效力。在信息化社会,网络越来越成为对外新闻报道的主要平台。新闻网站采用的多是标题在首页集中呈现的方式,如果读者对标题不感兴趣则不可能点击阅读正文。新闻网站的结构决定了其首页留给单条标题的空间是有限的,对英语标题的长度限制比传统纸媒更加严格。英语是我国进行对外新闻报道的主要语言,英语的概括性不及汉语,同样表达一个意思,英语往往比汉语的句子更长、字符数更多,要达到概括的效果就要对字数进行精简。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必须高度概括,“我们的英语新闻要想走向世界……就要求我们从一个词乃至一个音节做起,尽量节省笔墨”。③分析2014年以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的英语新闻,标题字数的精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省略虚词

1.省略冠词

冠词本身没有词义,只用于名词前帮助表示其数量、特征等,分为不定冠词“a”或“an”、定冠词“the”,以及零冠词(不使用冠词)三种。省略冠词就是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省略名词前的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例如:“China jumps to 3rd in South Pole tourism”(中国新闻网,6月11日)中,序数词“3rd”前就省略了定冠词“the”;“Small bracelet going global”(人民网,6月20日)中,则省略了名词短语“small bracelet”前的不定冠词“a”。

2.省略介词

英语中的星期作时间状语时,前面通常要使用介词“on”。但在标题中,“on”往往被省略。例如:“Chinese stocks close higher Monday”(新华网,5月26日)中,就省略了“Monday”(星期一)前的“on”。同时应注意的是,月份前的“in”和日期前的“on”一般是不省略的。例如:“China bond sales up in Feb”(新华网,4月1日)和“40-day spring travel rush starts on Jan.16”(新华网,1月15日)中,月份和日期前的介词就没有省略。

3.省略连词

英语一般使用连词“that”引导宾语从句,但在标题中可以省略“that”。例如:“Lagarde says not surprised to see Beijing-Based IMF”(中国新闻网,6月12日)中,就省略了谓语动词“say”后引导宾语从句的“that”,同时从句中主语和谓语部分的助动词也进行了相应省略。

改变时态或语态

1.将来时中的省略

一般将来时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是“will+动词原形”;二是“be going to+动词原形”。在标题中,后者可以省略“be going”,直接用“to+动词原形”来表示将来时,这比前者还要节省两个字符,因而使用较为广泛。例如:“Beijing to hold Horticultural Expo in 2019”(中国日报网,6月13日)中,就直接将“is going to hold”省略为“to hold”。

2.被动语态中的省略

在英语标题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远低于主动语态。一方面主动语态表述更加生动直接、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使用助动词“be”、介词“by”,以及规则动词加后缀“ed”变过去分词后增加的句子长度(不规则动词也存在变过去分词后字数不变或减少的情况,如“tell”的过去分词“told”、“shoot”的过去分词“shot”等)。标题一旦使用被动语态,也往往进行大幅省略,只保留过去分词的结构。例如:“BoComm approved for yuan-sterling direct trade”(新华网,6月20日)中,就省略了被动语态“be approved”中的“be”,也没有再用“by”引出施动者(从正文中可以得知其施动者为“PBoC”即“People’s Bank of China”)。

3.变过去时为一般现在时

在叙述已发生的事件时,标题也往往不使用过去时,而使用一般现在时。这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到事件是新鲜的,而且可以避免因规则动词变过去时而增加句子长度。例如:“Chinese vice premier meets elder statesmen”(新华网,6月17日)中,就使用了一般现在时。事实上,这一事件发生在过去,并且正文中也通篇使用了一般过去时。

改变句子主干部分

1.数字代替名词充当句子成分

阿拉伯数字可以直接代替可数名词或“量词+不可数名词”的结构作主语、宾语等。例如:“All 12 survive tunnel collapse”(中国日报网,4月4日)中,就用数字“12”代替了“12 workers”作主语;“China Focus: Rainstorms, floods kill at least 14, affect 3 million”(新华网,6月21日)中,则用数字“14”代替了“14 people”。

2.省略系动词

在“主语+系动词+表语”构成的句子中,有时可以省略系动词。例如:“China’s first driverless subway train on exhibition”(中国新闻网,6月18日)中,就省略了介宾短语“on exhibition”前的系动词“is”;“Facial recognition software more accurate than human eye”(中国新闻网,6月23日)中,也是省略了比较部分“more accurate than”前的系动词“is”。

用标点代替句子成分

1.用逗号代替连词“and”

正常情况下,在列举两个及以上项目的时候,在最后两项之间使用连词“and”连接;在标题中,则可用逗号代替“and”。例如:“Chinese, Greek PMs meet to enhance ties, cooperation”(新华网,6月20日)中,就用逗号代替“and”分别连接了并列项目“Chinese”和“Greek”以及“ties”和“cooperation”。

2.用冒号代替谓语部分

在对事项进行描述或解释说明时,可用冒号代替谓语直接引出。如:“China and Europe: time for a second ‘honeymoon’?”(新华网,6月20日)中,就用冒号代替了谓语部分,这个谓语部分的动词有多种可能,在意思上也会有细微差别。使用冒号不仅使句子变短,而且会丰富和延伸句子涵义,引起读者阅读正文的兴趣。

3.用冒号代替引语结构

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结构复杂、用词多,标题中可直接用冒号来连接说话人和所说的话以达到简洁的效果。冒号既可以放在引语之后引出说话人,也可以放在引语之前引出所说的话。前者例如:“New Territories land plan crucial: HK chief executive”(新华网,6月17日);后者例如:“Experts: Dog meat festival ‘illegal’”(中国日报网,6月16日)。

选用简短词汇

1.意思相近或相同时用最短的词

英语中有许多近义词和同义词,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标题一般选用最短的词。例如:“China Minmetals to buy world’s biggest copper mine”(人民网,4月15日)中,就用了“buy”而不是“purchase”等来表示“购买”,这与通常用法基本一致。同时,也有平时不常见但在标题中常见的用法,例如:“China, Kuwait eye closer friendship, cooperation”(新华网,6月4日)中,用“eye”而不是“focus”、“watch with interests”或“pay attention to”来表示“关注”。用“aid”而不是“help”或“assist”、用“check”而不是“examine”、用“spark”而不是“encourage”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2.尽量使用缩写词

英语缩写词包括首字母缩写词和简缩词。前者是由事物名称首个字母构成的词,后者则是单词的简易形式。前者例如:“HK’s GDP up 2.5 pct in Q1”(新华网,6月20日)中,“HK”是“Hong Kong”的首字母缩写,“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首字母缩写,“Q”是“quarter”的首字母缩写。后者例如:“HK govt stresses ‘civil referendum’ has no legal effect”(新华网,6月20日)中,“govt”就是“government”的简易形式。这种简缩词通过去除长单词其中的一部分来达到精简字数的目的。类似的还有“ad”(advertisement)、“quake”(earthquake)、“flu”(influenza)等。

3.用音译代替意译

直接使用音译来表述外国人熟悉的汉语词汇往往比意译所用的字数少。例如:“‘Good Samaritans’ to get separate gaokao”(中国日报网,6月9日)中,用简短的音译“gaokao”(高考)代替了冗长的“college entrance exam”。对于新近产生的时髦词汇更是如此。例如:“Why tuhao year-end bonus matters”(中国日报网,1月30日)中,就直接使用了音译“tuhao”(土豪)一词。该词涵义广泛,可以指一类人,可以指一种行为,也可以指一种状态,可褒、可贬、可为中性,而且词性不定,完全靠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或者根据正文来判断。这样的词如果要意译出来,标题的容量是远远不够的。

4.新造词

新闻标题为了节省字数,有时会将两个或更多单词组合成新词,这些词最先都是由新闻媒体造出来的,后来便逐渐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于人们并不觉得它们是新造词。例如:“China’s smog clear-up faces challenges”(新华网,6月4日)中,“smog”即是由“smoke”和“fog”合成新造的。类似的还有很多,如“fruice”(“fruit”和“juice”)、“teleceiver”(“television”和“receiver”)等。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校媒合作的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研究”(批准号:11CWZZ15)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张健:《报刊英语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第202页

②【美】多罗茜・A・鲍尔斯等:《现代媒体编辑技巧》,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③黎信:《英语对外新闻报道》[M],外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上一篇:媒体融合:“加法”如何变“乘法” 下一篇:媒体人的职业心态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