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阶段与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16 07:37:55

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阶段与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地区间发展背景差异大,城镇化动力机制不同。西部资源型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更加复杂。本文试图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揭示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动态变化,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促进柴达木盆地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一、柴达木盆地城镇化现状与特点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总面积25.66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是青海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截至2013年底,柴达木盆地有2座城市,21个建制镇,常住人口达50.13万人,人均GDP达到12.16万元,城镇化率达70.06%,被青海省确定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柴达木盆地是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其城镇化发展具有一般资源型区域城镇化的共性特点:

(一)依托资源开发,推动城镇化

柴达木盆地以其特有的矿产资源优势决定了其战略地位,随着盆地内资源的开发逐步形成了一些资源型城镇,如“石油城”――冷湖、“石棉城”――茫崖、“化工城”――大柴旦、“盐湖城”――察尔汗、“汽车城”――格尔木等。近年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柴达木地区实施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加工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城镇化发展。

(二)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

柴达木地区凭借特殊的资源优势,工业发展迅速。2013年地区GDP达到609.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80.5:15.9,通过工业化发展,柴达木地区产业结构进入“二三一”发展阶段,工业化为区域城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城镇化进程中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一是随着经济发展,柴达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从1999年的1.7亿元达到2013年的119亿元,15年增长了70倍。二是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柴达木地区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分别比2005年增长2.15倍和97.7倍,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三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柴达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4.49倍和3.93倍。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明显。

二、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的阶段性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前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1954-1978年,是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快速起步时期。该阶段柴达木地区经济和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城镇化率由1954年的11.25%上升到1978年的51.84%。以行政建制为重要推动力,结合农牧场的开拓,香日德、德令哈、希里沟、茶卡镇等盆地东部城镇迅速发展。随后,在资源开发、工矿业发展促动下,西部城镇迅速崛起,至20世纪70年代,柴达木盆地城镇格局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盆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加之经济区位不佳,因此1978年以前地城市影响范围小。总体来看,该阶段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的推力主要是人口增加和农牧业发展;城镇化的拉力包括行政建制改变、交通条件改善和资源开发推动;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制约和相对不利的经济区位构成城镇化的阻力。

(二)1979-1999年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这一时期是柴达木盆地城镇化稳定发展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51.84%上升到1999年的63.95%,年均增长0.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柴达木地区工业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9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6:58.0:34.4,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至城镇就业。在城镇建制方面,格尔木撤县设市、德令哈撤镇设市,成为盆地新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与此同时,城镇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空间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是至1999年,盆地境内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仍然落后,加之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城镇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不大。总体来看,在此发展阶段,柴达木盆地城镇化的推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工业和农牧业发展;拉力主要包括行政区划变动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城镇化的阻力则是来自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比较落后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三)西部大开发10年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2000-2010年,是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多元化跨越发展时期,城镇化率稳定在63.12%-67%之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柴达木盆地扩大开放,招商引资。2005年底,柴达木盆地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柴达木盆地城镇发展速度加快,小城镇由1999年的9座增加到2010年的18座。在经济区划上形成以格尔木为中心的西部工矿经济区和以德令哈为中心的东部农牧经济区。但是2010年柴达木盆地森林面积为549519.9公顷,比1999年减少9%。另外,盆地内人口密度小,而且人口素质比较低,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有效地吸收劳动力就业。总体来看,在此发展阶段,城镇化的推力包括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区域资本合作推动;拉力主要是城镇基础设施改善;而城镇化的阻力则包括生态环境破坏、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小和来自人口方面的制约因素。

(四)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十二五”以来,柴达木盆地进入城镇化的稳定成熟阶段。城市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城镇服务功能开始增强,并且向“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逐步转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给柴达木盆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盆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信息化方面,2010-2013年,地区固定电话用户数从10.2万户增加到11.5万户,互联网用户数由4.18万户增加到8.6万户。农业现代化方面,通过发展特色农牧业,形成牛羊肉、无公害果蔬、高原冷水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基地。但是,2013年盆地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0%,就业比重则仅为31%,而且盆地内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型难度大。此外,预测显示,未来格尔木市与德令哈市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用水紧张。可以看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盆地新型城镇化的推力主要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牧业现代化;拉力则是新的发展战略机遇和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但是传统资源型工业结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不足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三、柴达木盆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

柴达木盆地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首先,应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延伸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盆地工业化质量和效益。其次,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柴达木盆地地理位置偏僻,应重视信息化建设,鼓励区域经济主体参与信息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提供服务,推动区域现代化发展,使新型城镇化有强大的产业支撑。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柴达木盆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要以主导产业高级化为着力点,重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技术进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投入,为技术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要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改造升级。重视现代服务业,不仅要把新的技术动力注入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而且要为金融保险业、文化体育和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发展智慧城市,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持续动力。

(三)提高人口素质,统筹城乡发展

随着柴达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会有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柴达木盆地农牧业就业比重较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教育条件等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因此,要加快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盆地人口素质。注重农牧民市民化过程中的技能培训,增强农牧区人口转移就业能力。创造优良发展条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为柴达木盆地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为了柴达木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控制人口增长,对耗水较多的工业行业限制发展;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重复率。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一些污染重、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仅重视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更要探索柴达木盆地“农牧业―工业―城镇第三产业”之间形成大的循环经济圈,形成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循环经济模式,这样才能使柴达木盆地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绿色新型城镇化。

(五)实施产城一体化发展

柴达木盆地区域空间辽阔,人口和经济活动比较分散,这种状态不利于城镇规模经济形成、集聚经济发展。同时,柴达木盆地是典型的资源型区域,资源耗竭容易造成城镇发展陷入衰退。应当重视空间规划,合理布局,实施产城一体化发展。即将柴达木盆地的各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把园区建设成产业化的平台与城镇化的载体,园区既能够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也能够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学习生活的场所,成为真正意义的城市。为此,要重视和加强园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通过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吸引更多优质投资项目入园。此外,还要以农业园区为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柴达木盆地城镇化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12BMZ-07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5BJY003)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1.3.青海大学财经学院;2.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

上一篇:九个问题认清胃癌 下一篇:调“四大”能防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