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28 04:27:43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数学保持紧密联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际生活问题、趣味性问题、数学活动、多媒体手段等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创设故事情境,体会趣味之乐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儿童故事里充满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话世界,他们能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2. 创设生活情境,体会应用之乐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数学内容相近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生活,充分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充分提高学生学习情趣。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易变性后,可通过展示课前收集的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修补摇晃的椅子,给椅子加上木条形成三角形”“学校推拉门是四边形”“自行车的车架是三角形”等,让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原来学生只知其然,现在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知道了所以然,都非常的高兴与自豪――原来数学可以这样用、这么有用!又如: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就餐时存在很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学习了统计知识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开展调查,通过抽样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列表统计,根据统计数据估算学校全体学生一年浪费的粮食数量、相当于多少人一年的粮食,让学生明白浪费粮食的严重性,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3. 创设操作情境,体会参与之乐

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创设操作情境,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设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创造条件。

实践表明,为学生创造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等形式充分感知,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先复习由棱长是单位1的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从中让学生建立“由棱长是单位1的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的数量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的表象,使W生意识到:当要求由棱长是单位1的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时,只要求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即可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棱长为单位1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从中探究拼成长方体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小正方体一层中每行个数即为长方体的长,行数即为长方体的宽,层数为长方体的高,所以拼成长方体的小正方体个数=长×宽×高,这样,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呼之欲出了。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省时、省力、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上一篇:习惯培养在培智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