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时间:2022-06-25 12:43:06

小学语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得能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就要有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一、从内容的理解走向“语言的习得”

Z文教学就是从一个关键的“字”,一个关键“词”,一个关键“句子”入手,踏踏实实地品味语言,从中品出“工具”,品出“人文”。

(一)读而吟诵,其“悟”自现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义自见”即“悟”,这个“悟”是在“读书百遍”后才实现的。许多有识之士一再强调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通过朗读以达到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读中悟,悟中读,这是有道理的。我曾听过特级教师讲《匆匆》一课,整个过程未讲一字,课文的语意之美,语境之美,全靠一个“读”字,轻轻慢展,徐徐铺开,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出文章的真谛,正确地把握语言文字的“神”。

(二)精心设问,有的放矢

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教学思路,设计教学问题,为教学寻找到一个支点,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与讨论。如赵志祥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在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线索,把握基本内容之后,教师抛出了“这位父亲究竟有没有失常”的问题,“失常”一词不难理解,教师一般不会去关注它,而赵老师却独具慧眼,使其成为了教学的一大亮点。教师通过恰当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文章字里行间中寻找依据,从整个课文的前后联系中去寻求理解。最后,教师水到渠成地对父亲“爱”与“信念”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作了理性的升华,一个伟大的父爱形象悄然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三)抠词慢引,细品咀嚼

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学情,引学生进入他们未能走入之处。如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深》的教学,他在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后,有效地把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转化为精当的教学设计。他从整体上思考本文的教学思路,凸显情感主线,以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语为小切口,从而引领学生对整个段落内容作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如紧扣“鼻子一酸”,抓住文章结构写法和用词特点(三次出现的“我的母亲”、重复四次的“立刻又”)极力渲染,层层追问,并通过对话交流、朗读(换词、改变句式读、范读、引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感受体验到了“慈母情深”的具体表现与内涵,爱的厚重与艰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词语的品味、句式的分析、读写的操练,达到了多种能力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从读写结合达到“言”“意”兼得

《课标》提出: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得言、会意。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即可逐渐学会表达。

(一)表达语言举一反三,领悟方法

一篇课文会有多种写作方法,教师应依据课文特色和学生年段特点,筛选最值得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如《草原》一课,作者是怎样表达“蒙汉情深”这一情感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恰当地多次运用动词表达情感的。可运用换词、比较等策略,让学生抓住“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中“飞”,体会蒙古族迎接速度快,而此段连续运用“欢呼着,飞驰着”“车子跟着马飞过小丘”。抓住“飞”字,通过前后联系、对比,引导发现,我们的车先是“走”,再“飞”,急于到蒙古包和他们联欢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透过三个“飞”,学生真切体会到蒙汉情深,能触到文章的情脉,这就是语言文字能传情达意的魅力。通过引导体会“飞”的用法,感悟别的动词连续反复运用更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所谓“文字有情感”,结合所在句子描写,“蒙汉情深”之情不言而喻。

(二)创设情境传情达意,尝试运用

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在学生领悟了“运用动词传达情意”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作者没有具体写出当时的场景,我们可以依托文本,理解文意,大胆想象,感性学习,回到语言学习的源头,写出“告别村民依依不舍之情”“驻江忆事”的场景,尝试反复用好一两个动词来表情达意,真正学习语言文字的内在韵律。

(三)随堂练笔精耕细作,自主运用

练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体现。课堂小练笔开辟了阅读和写作的通道,能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不少教师喜欢教学即将结束时安排总结性小练笔,课文学完了,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或者,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类总结性练笔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笼统空泛,学生写得大都是不痛不痒的套话,这样的小练笔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精心选择小练笔内容。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单元目标之一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结合文本特点及学生写作实际,可设计如下练笔点:伯父笑谈“碰壁”时的语言描写生动风趣,说话提示语的位置灵活多样,其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说话者的动作和神态,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片段。针对学生写作时往往不注意灵活运用提示语的现象,此处可设计小练笔也写一个生活中的对话场景,要求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并灵活运用提示语。自然、恰当、形式多样的随堂练笔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独立运用

学会创造性独立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学生尝试运用之后,还不一定就能完全掌握,如果学生能联系生活有创意地独立自主地运用,也就把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训练表达结合起来了,就能形成有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学习《祖父的园子》十七自然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引导学生品味语句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联系生活经历设置有趣的语言自主运用作业:观察公园或校园的一景一物,与同学交流所见,分享发现,模仿文中写法,写写我们身边的花园或公园,写出快乐与自由。

上一篇: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下一篇:以科学化的字理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