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第10期

时间:2022-10-28 04:11:33

他们的工作备受瞩目;他们中间有些同时也是艺术家;他们虽然十分年轻,却已在艺术行业内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出生于1979年的鲍栋,迄今已有数年从事艺术评论、展览策划与艺术史研究的经验。他是《艺术界》杂志的特约编辑与撰稿人,以及纽约时报中文网的艺术评论撰稿人。目前,他正在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将于2013年1月开幕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群展。

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曾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策展部主任,近年来作为独立策展人活跃于上海及中国内外。她最近的策展项目包括“当代性:印度尼西亚的当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馆)与“身体博物馆”(斯德哥尔摩Tensta Konsthall美术馆),并发起为期一年、针对行为艺术的研究项目“占领舞台”。

策展人、批评家付晓东于2009年创办了主推年轻艺术家创作的空间站,此外,她也现任中国青年艺术扶植推广计划CYAP艺术总监以及《美术文献》杂志执行主编。2003年起为北京、上海、深圳的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等艺术机构策划过多个当代艺术展览,也为多家专业、大众媒体撰写文章。

李振华自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于新媒体艺术、电影及音乐方面的创作、策划与制作,并成立北京互动媒体实验室。他曾任2009年上海电子艺术节策展人,同年策划杨福东个展“离信之雾”;2011年,他在北京与上海两地策划“再记录:录像艺术40年”、“行动与录像”等中欧录像艺术群展项目。

艺术家刘鼎近年来多有涉足策展、写作乃至艺术研究领域,与卢迎华“夫妻档”所发起策划的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以及担任策展团队重要角色的第7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均为具深度策划理念的大型群展。

而一直作为策展人、批评家在当代艺术领域工作的卢迎华,曾担任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研究员(2005至2007),目前是伦敦frieze艺术杂志的特邀编辑、英国Arnolfini艺术中心《远西》杂志的编委之一;她同时为多家国际艺术杂志、画册和出版物撰写关于当代艺术研究的文章;也是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的评委之一,以及即将开幕的2012年光州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

刚刚被委任为香港M+美术馆高级策划人的皮力此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这位多年来活跃于大陆的策展人、学者、批评家曾多次策划国内外重大展览,也是2002年“圣保罗双年展”、2002年“上海双年展”和2003年“中国怎么样?”(2003,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助理策划人。2005年由皮力与Waling Boers共同创立Boers—Li画廊并任董事。

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评论与策划工作的早年自哈佛求学时代起与中文、中国文化结缘,去年起成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最年轻的馆长,此前任《艺术界》主编,同时也是《艺术论坛》(Art Forum)撰稿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评论兼职教授,曾任苏富比拍卖中国当代艺术部的学术咨询顾问,2007年以来兼任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代表一职。

生活、工作在北京的独立策展人、艺评人姚嘉善(Pauline Yao)是在胡同内以橱窗的形式展示当代艺术的箭厂空间(Arrow Factory)的创办人之一。此前,她曾作为中国艺术助理策展人为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工作五年,并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艺术大学的硕士课程。

除了艺术家,艺术产业也包含其他这些重要角色,他们的工作同样影响着艺术行业的发展方向。艺术行业整体的年轻化已蔚然成风,作为艺术行业的推动、组织力量,他们值得我们关注。(王宏州)

上一篇:阳光沙滩人像技巧 下一篇:释放闪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