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想象力在写作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8 03:14:33

试论想象力在写作中的应用

【摘 要】在写作中,我们可以凭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已经过去的,尚未出现的,或者实际上不一定存在的事物,通过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及大胆的夸张,写得活灵活现,就好像亲自看见、亲身经历的一样。这种不写眼前事物,而写不在眼前的事物的方法,就是“想象”。本文从想象力在写作中的作用,在写作中如何应用想象力和运用“想象”应注意哪些问题三个方面来论述想象力在写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想象 写作 应用

在写作中,我们除了写亲自看见、亲身经历过的事物,还要写到自己没有亲自看见、亲身经历过的事物。要写好自己没有亲自看见、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我们必须借助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没有亲自看见、亲身经历过的事物,通过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及大胆的夸张,写得活灵活现。但在运用想象来写作文时,我们还应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提炼主题,然后通过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才能写得更加具有魅力。

一、想象力在写作中的作用

“想象”是把实际上未见未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的一种写作方法。

同学们在学习中,学到有关想象的课文也不少,学习之后,深有感触。因为要写自己没有亲自看见、亲身经历的事物,有些学生无从下笔。因此,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要结合所学课文,凭借想象力,大胆地想象,这样才能够写好想象作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曾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构思时,他的精神活动常常飞越得很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想象”属于构思方面的事情,它在写作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使我们扩大视野,发展思维,把我们引入广阔的天地、瑰丽的境界,而不至于思路枯窘,内容贫乏,局限于狭小的生活范围。

二、在写作中如何应用想象力

“想象”的方法有“追述”“预言”“悬想”三种:

(一)“追述”是把过去的事情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

过去的事情,有的是你的确亲身经历过的,有的是从书刊上、影视剧中看到的,或从别人转述中听到的,有的还是古代的或外国的事。我们都可以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以推想,把推想的结果,写得如在眼前。

如鲁迅在《故乡》中对闰土的回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期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

这种“追述”的方法在写作中我们经常用到,例如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追溯过去革命斗争的史实等。我们充分运用想象中的“追述”,将能丰富文章的内容。

(二)“预言”是把未来的事物写得好像已经摆在眼前一样

未来的事物是尚未出现的,但我们可以设想可能出现些什么事物,把这些未来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而且合情合理,好像现在已经是事实一样。这些设想,即使今天还不是事实,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事实。

有些远景规划、科学幻想、对未来世界的展望等等,都属于“预言”。

如《我的梦花》中的几段话,以“梦”的形式写出了“我”的理想和追求:

“你们也许认为我是个思想感情很脆弱的人吧!那就错了。在学习上,我好胜心强。每位同学都是我的竞争对手,我要战胜他们,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在工作中,我会为自己付出太多却毫无收获而哭。那次班上举行六一庆祝会,老师把这任务交给了我。我精心构思,积极准备,要让同学们过一个开心、难忘的六一节。三天的辛苦准备,终于迎来了这一天。但等待我的是失败,同学们不开心、不尽兴。我的泪水又掉下来了,真是伤心极了。但是我不气馁,今后的工作更加努力,我坚信:雨后的彩虹更美!”

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

掌声惊醒了我,原来这是一个梦。啊,这是多么美的一个梦啊!

女孩子天生爱做梦,梦里有我们的理想和追求,有我们那颗纯洁的心。我爱我的这朵梦花,它画出了真实的我,让我看到了自己最美的一面……

这样的“预言”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是完全可以变成现实的。这样写可以鼓舞热情,增加信心。只要我们大胆地想象,就能够写出这样或者更好的想象作文。

(三)“悬想”是把自己想象的实际上不一定存在的事物,说得真像在眼前一般。

“悬想”只是凭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把自己所想到的事物写得好像真的出现在眼前一样,它不管过去有没有过,也不管将来会不会有。它是作者崇高理想的曲折反映,它把读者带进一种神奇的境界。

如杜甫在《月夜》一诗中的描述:

今夜郛州月,闰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寰云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写《月夜》一诗时,身在长安,家在郛州,他在长安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怀念自己的情景,这是“悬想”。

“悬想”用于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也常用于对现实生活的设想,如杜甫《月夜》所写的就是。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运用了“悬想”的手法:

……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反映作者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给人们以愉快、清新之感。

三、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想象”本身是一种细致的构思过程,所以想象所得的材料,也应该经过周密的选择与组织。有时思路枯窘,想不出什么来;等到想了些东西,又可能很琐碎,很凌乱。因此,在想出所得的材料之后,要经过提炼和整理,选出与文题相符的材料,同时要注意材料的详略要得当。这一点和写其他类型的记叙文是相同的。

文章是个综合体,“想象”必然要和其他各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记叙、抒情时,往往要借助想象,使文章生发下去,以增强感染力;而以“想象”为主的文章,也要以记叙为基础,并常使用描写等其他表现手法。

“想象”中的“追述”“预言”“悬想”也可以结合使用。如同志写的《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最后几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江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是“预言”,而“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就是运用“悬想”。

(二)“想象”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正确地思想为指导,才有积极意义。即使是虚构的事物,也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使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要使人有“应该如此”、“的确如此”的感觉和“可以实现”的信心。脱离现实的想象,不起积极作用的想象,是无意义的空想。

有些同学的习作,在想象时流露出不健康的情绪,所向往的生活缺乏时代气息,或者写无意义的梦境。如习作《相聚2008》,有些同学没有结合它的现实意义,没有写到我们如何为祖国多做点贡献,多出点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为祖国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是写到相聚后如何大吃一餐,大饱口福。像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在写作实践中改正。

也有些由于生活经历不足,知识缺乏,因而想象得不符合事实。

现实生活是想象的基础,所以进行想象前一定要丰富生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的具体经历总是有限的,更多地要依靠间接知识。因此,要多读各种各样的书报,多关心各种事物,包括看电影、电视,参观等等,这对发展想象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三)学习运用“想象”,也可以像习字、绘画一样,先临摹后创作,即先研究别人是怎样想象的,然后自己学习使用。“想象”在习作中属于提高方面的事,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当然,学习别人,是要我们从中得到启发,而不是照抄照搬。

有一篇作品写解放战争时的一支部队每天晚上行军,天亮时才到指定地点宿营――向老百姓家借宿。文中写到队伍来到一家农户门前时,战士们不能不想象到,就在这扇门里持续了几代人的被压迫的血泪史。文章具体地想象这扇门里的几代人的悲惨无告的境遇。接着又写战士们举起手来“砰、砰”地敲门。从这敲门声中,文章又想象到多少年来敲在门上的手是多么不同。曾经有地主肥白放肆的手,保甲长贪婪的手,开秘密会议回来的儿子谨慎的手,而现在的战士粗大而亲切的手,文章通过想象和对“门”和“手”的描述,写出了农村中广大人民翻身的历史。文中所写的那个人家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家,而代表了所有被压迫后终于得到翻身的那些贫苦农民的“家”。文中所写到的那些“家”中的人,也不是具体的哪个人,然而这些人又都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为作者所经常接触、熟悉、了解的。作者以此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写出一段人民翻身的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实。

后来有同学以此为范文写了《在英雄纪念碑前》一文,设想纪念碑中可能是怎样的一个战士,怎样参加革命军队,怎样在某次战役中为了掩护部队而光荣牺牲……这些事虽然不是学生亲眼所见,却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习作者根据间接知识,展开想象,文章写得比较丰满。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来写的课文也不少,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等。为了达到学以致用,我们也要求学生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来写作文,以便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然而有些学生觉得非常难写,他们认为这些事情自己都没有亲眼看见、亲身经历过,无从下笔。因此,要求我们结合想象作文的写作方法,善于引导学生,中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是可以写出很多有创造性的富有新意的东西的。但创造要基于勤学苦练,苦干是巧干之母,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运用好想象,写好想象作文,同时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主编,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骆道书,谢贞祥主编.初中作文写作技巧[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3]刘逢吉主编.各类文体写作技能指要[M].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1.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下一篇: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