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丰子恺先生的《渐》

时间:2022-10-28 12:23:39

听某校教师讲授丰子恺生的《渐》(《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议论性散文单元),在读懂课文把握主题这环节中,大部分学生说作者要表明的想法是珍惜时间。对此种说法,授课教师表示肯定,并板书在黑板上。当时,我心里只犯疑,虽然文中有一句“‘渐’的本质是‘时间’”,但并不能因此就说珍惜时间。更不能一遇到“时间”二字,就不忘“珍惜”二字,文中所提的诸多事例寓意是很深刻的。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应当不是“珍惜时间,充实人生”。如果真是这个主题,那么学生自然就会习惯性走入“争分夺秒,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诸如此类的思维逻辑里,那么,我就要问:文章在最后一段说 “大人格,大人生”应做何理解?显然,这是读懂本文的难点,是证明学生是否看懂文章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珍惜时间,充实人生”这一个层面,而不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由“一点一点”时间组成的人生里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心态把握人生,那么学生就没有读懂文章,没有感知到丰子恺的写作情感。这些原本就是本文的探讨重点。

听课后,翻开《教学用书》一看,书中也只是笼统地说 “把握好时间,把握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认真想想,授课教师所说的“珍惜时间,充实人生”与《教学用书》中所言“把握好时间,把握生命”是有一段距离的。

我认为丰子恺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的主要意思应该是:随着时间的不知不觉地流逝,人心在渐变,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是追逐着世俗中的东西,自己浑然不觉;能保持自小所具有的“天真浪漫”“慷慨豪侠”“血气旺盛”的心态走到年老的人是少之有少了;与人为善,淡泊宁静是为“大人格”“大人生”, 呼唤一个“谦让,和平”的社会。这篇文章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这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而并非我们时常说的挤时间,抢时间,努力工作学习。真可谓行文别致新颖,也可以说正是丰子恺先生禅心的反映。

我为何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保持冲淡平和的生活态度,与人为善,淡泊宁静,呼唤一个“谦让,和平”的社会呢?

文章开篇就写到:“使人生圆滑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实肯定,而回滑进行了。”

文章的结尾两段,在说了“乘火车的旅客”的故事之后,作者写到“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的一样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首尾照应,谈论的话题不离“人生”:时间的渐进中,人不知不觉的恶变(也许用词过重);希望某一类人的行为组成的社会。

虽然,作者在第四自然段首说:“‘渐’的本质是‘时间’。”但文章中所举的例都是集中于一个事物——不自觉的渐变的“人”本身。文章沿着“个体—外界—社会”这一条思路线层层深入表现主题,从时间的角度来阐述这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

另外,文章两个故事其寓意含蓄而深刻。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该文主题的难点。

在第一次读这一篇文章时,我心里就有满腹疑问: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是论证这一段的首句——“‘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除此之外,在文章主要思想上,有没有其深刻的寓意?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我想,这应该也是学生的读之费力而又不吐不快的地方。

我认为“乘火车的旅客”的事例就很明晰的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些将时间浓缩的事例来体味其中的含义。如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怎样来分配这有限的时间。也可以用佛家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和尚说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叶倩文的歌曲《滚滚红尘》等等来说说这个世俗百像。

对于“抱犊跳沟”,我将之与这一段后面的分析句联系起来理解。这里的“犊”我理解为在工作中人们抱着不放的“名”与“利”。当某一天,“我们”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时,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时间,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是多么的“苦劳”。

丰子恺的老师为夏丏尊、李叔同,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丰子恺受其影响,学佛信佛,劝世人爱惜生命,戒除杀机,弘扬善行,其文章自然以事设寓,充满玄思,不足为奇。

上一篇:巧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后进生有效转化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