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10-27 11:28:17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改革招生制度、建立优秀教师队伍、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接受信息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分析和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设计表现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专业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 艺术设计 专业素质 培养 教育 能力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很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学科在结构调整上得到了完善和空前的发展,学科建设日趋齐全,已经形成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六大门类,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但由于招生方法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问题,有的设计专业,特别是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尤其外语、数理水平差,知识面窄,综合能力不强,影响了今后的发展。不少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差,敬业精神不够。尤其现在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些学生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怕劳动,缺乏学习自觉性和毅力,心理素质较差,经不起困难和挫折。不少学生憧憬、追求西方艺术家“风度”、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贪图安逸,不求上进,生活懒散,唯利是图。群体协作意识淡薄,缺乏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有的直接影响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

1.改革招生制度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按宽口径,多技能,高质量的要求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应该从源头上着手,要改革现行的招生制度。现行设计类程式化的招生很难检测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有的考生是因为文化课不行才报考设计艺术的,不少学生美术基础较好但文化素质较差,后劲不足。工科类入学的学生也存在文化课成绩高,但缺乏创造精神和较好的艺术修养。设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招生制度有一定的关系。招生制度是指挥棒,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选拔办法,将考试由技能选拔转向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不够条件的高校不给招生,要制定条例加以制约。

2.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人类历史的传播者,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工作内涵则更是决定了他们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人类历史的传播者,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导者,是设计教育的实施者,更是创新人才的培育者。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要博学多才、品行高尚,并具有敬业精神。要以丰富的学识教育学生,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室内设计专业教师既然投身了教育就要热爱教育事业,就要把全部的关爱倾注于学生身上,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兢兢业业、为教育奉献一切。教师的工作是不求回报的,他们自身树立起的典范形象永远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创造能力、科研能力、调查研究与查阅文献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等。教师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认真备课,对教材要有透彻地理解,授课中不能有丝毫含糊。还要注意传授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做到通俗易懂。让学生从教师身上不仅学习如何做学问,而且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3.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他们完整的人格。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充分发展个人潜在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最快乐和最有用的人。学校教育不应该仅仅偏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品性和健康教育,品性、健康和知识教育同等重要。所以,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健康人格是培养垮世纪人才的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更是如此,只有把学生从被动的、被教育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具有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更多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在学生出现失误时,对他们进行的教育应该采取交流、谈心等方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误或工作中的失误而歧视他们,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受到别人尊重,就会显得特别自尊和自信,工作学习中也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一旦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将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识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他们潜在的能力。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艺术设计教师而言,艺术设计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和开放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所以,开发潜能,激发创造欲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3)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学生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们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作为教师应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竞争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习,还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企业和社会承办的一些公开的比赛。这些活动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能在竞争中获胜,无不施展开自己浑身解数。大家你追我赶,逐步形成了拼搏进取,不折不挠,积极求胜的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从而树立起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信心,培养了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艺术设计是离不开团队的合作的,一个大型的设计项目的完成,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是由一个自发组织形成的设计团队来操作,便能集思广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个外来词,它的涵义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精神。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世纪,学生必须学会在群体中的合作能力,自身才会得到健康、有益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点往往强调成功主要靠个人奋斗,那是不全面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是在当今国内外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我们尤其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因为学会了与人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才会有发展自己的契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培养良好的接受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平时要多观察,多积累设计素材。让他们知道,生活之中无处没有设计,逛商店,旅游,参观博物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设计的素材。数码相机,笔记本要经常随身携带,把所看到的启迪思维的实物、设计亮点随时拍摄记录下来,回去后经常加以归纳整理,材料的积累对学生以后的创作设计是很有好处的。此外,要善于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是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当今世界信息来源广泛,信息量层出不穷,各种信息和资料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来说,及时发现信息,准确把握信息,是激发灵感,激发创造欲,立足社会的必备能力。

5.培养从事设计的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养成勤于构思,善于构思的良好习惯。艺术设计艺术的创造关键在于构思,构思是设计创作的灵魂。要善于从一个物体、一个信息激发出创作的欲望和灵感,要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设计对象的空间布局、现场条件以及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要素综合考虑,运用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特征对其进行构思,并结合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达到理想的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设计作品,要学会在固有的创作基础上拓展思路,标新立异,创新发展。

6.培养市场分析和调查研究能力

有些学生习惯于闭门造车,对施工现场、材料行情、专业发展缺乏了解。要鼓励学生经常下工地,与工人及施工人员打成一片,了解不同材料的使用特性和应用场合,熟悉一定的施工工艺,懂得一些基本的结构和做法。随着我们国家与国际的不断接轨,设计市场得到蓬勃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我国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经常作市场调查,到施工现场或材料市场了解新材料的行情,了解各类材料性能及价格。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主动权,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以保证圆满完成设计任务,使自己在设计领域内充分施展才能,引领潮流。

7.培养良好的设计表现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表现能力及丰富的表现手段。当设计方案确定下来以后,设计师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主要是靠直观的设计图纸语言来体现自己的设计方案,必要的时候可以制作模型,以达到直观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平日里苦练基本功,包括手绘、CAD图,效果图的制作等。现在的学生书生气较浓,一是羞于和客户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二是不善于和客户交流,存在不耐烦,不细心诸多问题。要教会学生与客户交流的技巧,克服骄傲自大的心态,培养耐心细致的品质。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的设计构思传达给业主,也可以进行笔上交流,网上交流,增强理解和沟通,以得到客户的信任和理解。要让学生明白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与客户的交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大学生专业设计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要形成一个系统的思路,还需要重新定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规范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设计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适应时展的教育理念等,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最后做到学业技能、个人品德、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只有这样,艺术设计学生专业素质、思想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3).

[3]朱铭.环境艺术设计[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5).

[4]周波.当代室内设计教育初探[M].南京: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6).

上一篇:关于高职绘画透视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 下一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高职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