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道具显神通,一只琵琶亦关情

时间:2022-10-27 10:47:54

“道具”一词原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修行者用的衣物器具。后来被用来指演剧或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道具可理解为人物的随身之物或者人物周围的环境。那么,道具就具有揭示人物身份、内心世界、人生遭遇等作用。下面我们以《琵琶行》为例,具体谈谈琵琶作为道具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材中《琵琶行》一文,论者多多。多从琵琶女或者抒情主人公的角度分析,且不乏真知灼见。而本文拟从小小道具入手,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琵琶行》一诗写于元和十一年,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所作。写诗人夜闻琵琶之声,借琵琶女的精彩演奏和她令人欷的命运感慨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苦楚和悲慨。

诗前有序:“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诗人先自叙被贬经历,可见,此次贬谪对诗人内心造成的伤痛。且又遭遇异乡送客,心情之惨淡可想而知。在这时,琵琶第一次出场,仅有其声,不见其器。

这是一只能演奏京都之音的琵琶。贬谪之地忽闻“京音”,不啻是对此时的诗人最大的心理安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什么呢?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乐器,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琵琶都是主要的演奏乐器。而此时此夜,如此的琵琶声意味着什么呢?

在“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浔阳城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连基本的音乐都听不到,哪想此时传来京都之琵琶音。暗示了这是一只从京都流落于此的琵琶;它本应出现在京都的歌舞酒宴之上,弹奏着欢快之曲。但它没有,而是出现在了远离京都的“浔阳江头”。

在“枫叶荻花秋瑟瑟”“茫茫江浸月”的萧瑟秋夜里,一只琵琶在浔阳江头演奏着京都之声,它本不应出现在此时此地,但它出现了,暗示着这还是一只夜未眠的琵琶,弹奏之人心事重重,难以入眠。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琵琶第二次出场,不闻其声,唯见其形。这是一个琵琶别抱的女子。

我们从道具的角度来分析“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不是一个正确使用琵琶的姿势。琵琶在这里起到了一个遮挡的作用。这不是琵琶应有的作用。但这样的细节,恰恰反映了弹奏者心中充满哀伤、命运多舛的心理,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

因此,琵琶在这里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揭示了弹奏者的心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描写琵琶之音的经典段落。白居易化虚为实,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演奏琵琶的过程,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琵琶演奏之高妙。

从道具的角度来分析,任何道具都必须达到“物尽其用”,做不到这一点,道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出现的道具必然有用,这是道具使用的规律。

在阅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显然会被诗人的描述所打动,而且会很容易忽视道具所具有的暗示作用。这样高水平的演奏,显示出演奏者不是一般的琵琶手。而如此高水平的演奏者,又怎么会出现在远离京都的秋夜浔阳江头呢?

这一部分表面上描写的是琵琶之音,实则是将琵琶的道具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琵琶作为道具,体现了它作为乐器的最高价值,即演奏出高超的音乐。琵琶此时做到了。而如果我们此时能够通过琵琶作为道具的使用,领会演奏琵琶之人,就能明白诗人“于无人处写人”的极高境界了。

因此,琵琶在这里起到了暗示人物形象的作用。

接下来琵琶女自叙身世,曾经年少成名,“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曾经风华绝代,“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曾经万人瞩目,“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如今“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如今“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从道具的角度分析,当人物出场时,道具就隐退到幕后了。此部分亦然。我们透过琵琶女的回忆,便能追寻到幕后道具起到的作用。

从琵琶女的少年成名一直到江口守空船,曾经陪伴她的人都不在身边了,即使是丈夫,也因为“重利轻离别”而时常不在身边。那么,唯一陪伴她的是谁呢?答案是琵琶。

琵琶作为道具一直是她的随身之物。她演奏琵琶之时,能再现年少之辉煌,能感触如今之哀伤。琵琶在此起到了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可见,即使没有琵琶女的自述,单凭琵琶之声,诗人便有远离京都、始觉贬谪的苦闷了。“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当琵琶之声再次演奏之时,打动了当时所有的人,但感触最深的要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人自己了。

《琵琶行》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神,是超越了琵琶作为道具本身的一种人生的感慨,写出了所有遭遇过挫折的人的共同的心理需求。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诸名句照亮自己挫折的人生时,是不是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呢?

有人说,琵琶是琵琶女的道具,演奏着自己的人生哀鸣与欢乐;也有人说,琵琶女也是白居易借以表现当时不公正待遇和苦闷、彷徨而又不甘命运嘲弃心境的道具。言之有理。那么,白居易的《琵琶行》又何堂不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道具呢?

(作者单位:河南省偃师市第五高中)

上一篇:遭遇“网骂”后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