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引证法增强说服力

时间:2022-10-27 09:32:46

引证法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适时引用公理、名言警句、历史文献、谚语、成语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的好处是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考生在议论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引证法,可以使文章增添文采,说理更加深刻透彻,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从而提升作文的档次。

1.“的”必先立,有的放矢。即所引用的理论论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每句名言都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考生在引用时,要注意理论论据的运用对象,还有细节,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1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昭君出塞的义无反顾。她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只因不肯贿赂毛延寿,就被他的“妙笔”丑化,于是独居深宫。好不容易得到逃离华丽牢笼的机会——和亲,她毅然自请出塞,任天子怎么挽留,也没能阻挡她远走的心。而后,她“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她用娇弱的身躯,换取胡汉的和平。然而这位奇女子,已经是历史上的过去。

(摘自《历史·红颜》)

例1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这首诗咏怀汉朝和亲出塞的宫女王昭君,此处的引用非常准确。“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是王昭君墓碑上的诗,说的是王昭君自己远嫁大漠和亲,使得几代太平,如果按功名论,她可以比得上卫青、霍去病了。作者在这里借助王昭君,论证了“所有这些都不会过去,而是代代相传,千古留名……”的中心论点,而引证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使文章增色不少。

2.要言不烦,删繁就简。即理论论据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例2 综上所述,不可从哈哈镜里认识自己,当把自己放在显微镜下时,也要正确把握自己。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应该把自己放在哪里利用起来,必须要以正确认识自己为前提。

(摘自《将自己放在显微镜下》)

李白的《将进酒》很长,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紧密相连的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根据行文的需要,例2只引用了“天生我材必有用”,舍弃了“千金散尽还复来”,符合简明扼要的引用原则。

3.文言名句,稍加解释。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句,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可以以意译为主。同时,意译时应联系观点,进行阐释。

例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里的大概意思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回答,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孔子认为,贫而无谄不如贫而乐。他本人一生贫困,但这并不影响他保持愉悦的心情,成为“至圣”,他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一个道理:贫而乐也是一种境界。

(摘自《贫而乐是一种境界》)

例3在运用引证法的时候,不忘对子贡和孔子的话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联系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显得贴切自然。

4.通俗语句,抓住关键。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

例4 拜伦曾说:“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活着,世界就会冷却下来。”不错,如果一个人只纠缠于自己的私欲,那么世界就只会凝结成冰,充斥着冷漠,哪里会有你的未来呢?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所以会随着他的消逝而成为遥远的童话,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那份孤傲常使他凌驾于他人之上。不愿与世俗合污的他,将构建的未来弃掷到车轨上,渐行渐远。 (摘自《角色转换,翼动未来》)

例4抓住“冰”“孤傲”等中心词语,结合引用的名言,正反对比,将素材挖掘得异常深刻,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引用时,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当然,巧妙运用引证法的方法不止这些。考生如果注意巧妙运用,就能让引证法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佳作欣赏】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佚 名

超人脱下他的袍子后,也只是个会从马背上摔下,导致瘫痪的普通人,然而演员克里斯托福·里夫懂得在消沉的黑暗期中让思维转弯:“‘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要你停下,而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和一份坚执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那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只是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这种时候,让思维转个弯,也许你看得见成功的彼岸草丰水美、风细柳斜。

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前路荆棘蒺藜、乱石粗粝,何必囿于传统,不肯转圈?你无法知道你是否是在第606次实验中侥幸成功的欧立希,是否是尝试了500多次而成果寥寥的普利斯特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直言索勒“在真理撞上鼻尖时还是没有找到真理”,也许正是由于后者和格林兄弟相同,不愿在原有假设上让步,让思维转个弯,终究把“氯气的发现者”这一称号拱手让人。人生极长又极短,岁月不会容许你做那个徒劳地把巨石重复推到山顶又使其滚回谷底的西西弗斯。让思维转个弯,无用功只会降低生命机械的输出功率。

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当人人都在“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系此西飞之白日”时,麦克阿瑟一句“幸运的是我们只会失去一次生命”有如醒世箴言。当世人皆叹“风住尘香花已尽”,怨“幽窗冷雨一灯孤”之时,偏有人朗声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如清夜鸣钟。事物往往有其好的一面,人生短暂到让人不舍得用郁郁寡欢来把它填满。让思维转个弯,在消逝中找寻美丽,在失去中找寻收获。

于是,当道边柳絮吐白,上下纷舞,不妨放下心中执念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让思维转个弯,相信“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当名缰利锁桎梏了周围的人,不妨放下心中坚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让思维转个弯,庄周的“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亦不失为一种人性的率真与可爱、意气的豁达与豪迈。

须知道,当把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和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双双揽入怀中之后,“超人”克里斯托福·里夫,最庆幸的就是在那场不幸发生之后,让自己的思维转了个弯。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点评 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作者善于运用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哲言睿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何妨让思维转个弯”。这些杰出者中,有科技界的泰斗也有娱乐界的明星,有文学界的大腕也有哲学界的巨擘……他们的语言有的充满睿智,有的饱含哲理,有的极富文采,有的充满诙谐……它们都从正面或反面印证了一个真理:人在困厄中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当遇到极难解决的问题时,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换一个思路,你就有可能得到一片全新的天地。文章引用频频,却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全无“掉书袋”之艰涩。

(责任编校 曾向宇)

上一篇:军刀 第10期 下一篇:用“三生”理念构建高效讲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