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27 08:07:19

新经济下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果。组织理论创新、人本主义的回归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一)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高技能化。随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如事业部制、矩阵制、立体三维制以及与资产一体化控股、参股相适应的多种管理组织形式,使得企业运行更加复杂化。与之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突破了传统的档案记录管理模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模式的多元化。实践证明,没有一套固定的和适合一切的管理模式和运作体系,必须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管理模式的多样化是研究模式多样化的动力和结果,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企业组织理论创新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被认定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理论创新。建设学习型企业是组织学习向学习与工作整合的跨越,目的在于提高每位员工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素质,这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治本之举。学习型组织中,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扁平式组织结构;实施自主管理,以开放求实的心态,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量;学习型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组织员工追求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发展;在组织中,领导者的新角色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二)流程再造理论。流程再造具有: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性、流程性。人力资源系统再造是企业流程再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流程再造关键是人的再造和企业队伍的再造,企业再造理论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出了两个新的课题,一是如何塑造一支新型的,适应变革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队伍,二是如何对现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变革和再造。包括:选择和培养再造工程的领导者、选择和培养流程再造管理者、组建再造小组、成立再造工程指导委员会、选择再造总监等。

(三)加速度学习组织。1997年提出的“加速度学习组织”概念,强调依靠组织的力量,主动改变成员的“人性”,解决组织变革动力不足的问题。随着组织的不断变革,组织中的人必须加速学习,把变革过程视作是个人和组织的学习过程,也是组织变革的过程。加速度学习组织具有是战略的灵活性、组织的应变性;变革行为制度保障;组织运行是整体的组织参与多、加速度学习等。加速度学习组织里,学习是为了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人与组织的创新。

三、人本管理的回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步认识到各项事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依据和认识:

(一)人是主体。人的自身发展,导致了人类有组织的社会形态与社会组织结构,也导致了对自然界利用和保护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开发自然界、创造物质财富和向更高层次需求、更加文明的社会形态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遵守、利用和支配这种规律,正是人与其他生物体的根本区别。

(二)人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四大资源可以利用,即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四大资源之中是具有灵魂力、意识力、情感力、推动力、创造力的一种资源,是支配、利用其他资源的资源,是唯一可以连续投资、复开发利用的关键性资源。人正是具备比任何物质价值更大的物质,所以称它为第一资源。

(三)人是资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投资含量越高,资本的积累量即知识、技术、信息、经验、能力、健康等的存量也就越高、越丰厚。人类的这种资本存量是唯一可以反复开发并能转化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资本,是一种价值含量极大的无形资产。“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归真,是人类自身的真正解放。人将通过科学的方法、进一步设计和营造完美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模式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模式的产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模式的出现,从理论上讲,需要一定的准备,管理学中人际关系学派的出现,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营建,都为这一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实现,是下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雇佣关系管理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压力中产生;由于工作组织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与劳动相关的管理越来越专业化;利用人际关系等学说来看待雇员的管理,使管理人的科学越来越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苦心经营;近30年来,发达国家将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系统化。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适用性。在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型观念的对比中,常常隐含着一个假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更好一些。但是,这样的看法在两点上出了问题:一是这一看法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适用性,不是所有的组织都能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二是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身也是有缺陷的,它并不一定就是产生效率或没有降低效率的可能。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自己浓厚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将该理论本土化的任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假设,都应该根据具体的环境来加以创新。任何简单的拿来主义都将损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中国的运用。许多外商投资企业的出现,也为我国实验实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系统地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目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创新,它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增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关键性。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人事单位往往处于企业较低层的地位,负责日常人事行政事务性工作,企业制定战略主要是经理的工作,而且总是先把环境预测、目标设定完成后,再思考人力如何搭配,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停留在作业性、辅上。2、开发性。传统的人事管理将人力视为成本,因为人力投资计人生产成本,企业想方设法降低人力投资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力视为组织的核心资源,是一项投资,企业不再一味地以降低人力投资为目标,而是看准人力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能力,舍得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投资,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发挥团队能力的幅射力量,去赢得长期、持久的实力。3、整体性。传统的人事管理只强调人事功能,以单独、狭隘的方式运作,不涉及其它单位,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则以整合的方式统筹环境、战略及情景因素.对人的管理不再只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而是从组织整体、跨部门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4、系统性。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对员工管理的几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招聘、使用、培训、考核、奖励等往往被人为地分割开,孤立地进行管理,从而造成招聘与使用相脱节,使用与培训相脱节,培训与晋升、奖励脱节等,其结果很可能使员工感到沮丧和士气不足,有损企业的竞争力。5、竞争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较传统的人事管理更为深入、更具战略性的新型管理模式,它要求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人事”定位,以更宏观的角度,思索企业内的人力资源部署。企业内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亦应重新建立其专业,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具战略性的眼光去执行任务,努力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和个人创造价值的活动,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企业真正的战略决策部门。

作者:郑丹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社会思潮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下一篇: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