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走进 “新课堂”

时间:2022-10-27 07:15:23

让农民走进 “新课堂”

现代农业催生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崛起,而承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担无疑将挑战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由于培养对象文化水平不同、理解能力及知识需求的差异化,使得传统教育方式与培养对象严重脱节,如今各地涉农培训机构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所谓“因材施教”即是如此。

据了解,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呈以下特点:文化基础薄弱,长期生活闲散,缺乏主动学习意识;部分学员无法接受枯燥的课堂教学,认为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真正让自己得到实惠,学而无用;毕业后的学员并没有投身于农业,而是进城务工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以农民自身特点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将成为广大涉农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

首先,为了调动农民对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对教条课本的抵触情绪,可以发挥本乡本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挑选、培养乡土人才,利用他们在群众中间的威望和致富示范户的形象,使周围农民受到感染,通过以农民帮教农民,建立长效培育机制,能够带动一片、辐射一面,引领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乡土人才本身是一把好手,又是农民致富的帮手和乡村两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抓手,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充分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势必带动出一批又一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新农民,既可以有效带动农民积极性,又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根据农民自身特点,采取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规范是指按全日制教学计划确定的总学时、总的课程门数不能少;灵活是指教学形式和教学安排上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按照农时讲授课程,将课程内容与当地产业的生产进程结合起来,应时讲课,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视频辅导和田间现场指导;实行上午理论课下午实习课,或两天理论课三天实习课,让农民感受到学校的人性化教育。这些做法更加符合农业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最后,为了让更多农民朋友踏入这个新课堂,享受为其“量身订做”的改革成果,农民教育培训机构需要转变培养对象,扩大招生范围,打破招生限制,招生对象扩展到中青年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历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将从培养新生劳动力转变到同时培养现有劳动力,真正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干力量。

上一篇:建筑垃圾作替代原料对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如何搞好合作社品牌产品农超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