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十年市场化发债 助推中国新农村梦想

时间:2022-10-27 07:07:05

【前言】凝聚十年市场化发债 助推中国新农村梦想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尊重市场运作模式,推动债券市场建设和发展始终是农发行债券发行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一是农发行十年来根据业务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发行量,成为境内债券第三大发行体,向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准评级金融产品;二是推出包括贴现式债券、不同基准浮息债券、含选择权债券等丰富...

凝聚十年市场化发债 助推中国新农村梦想

2004年7月2日,农发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招标发行了第一支政策性金融债券,正式拉开了农发行市场化自主筹资的崭新序幕。迄今为止,农发债已走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累计发行期数达261期,筹集人民币资金3.3万亿元。农发行作为主要发行体之一,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同成长,聚市场众力,搭建了一条政策性信贷支农的重要金融渠道,在筹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通过协同债券发行、资金交易与风险控制三方面业务,为建设中国新农村梦想提供坚实的资金后盾。

债券发行业务:坚持市场化发债筹资体系

(一)以政策为根本,坚持以市场化发债为主的筹资体系

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今天农发行以市场化发债为主体的现代化政策银行筹资架构。境内债券发行量从2004年的408亿元猛增至2013年的4424.5亿元。2014年全年发行量预计将达到6500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14年6月末,存量债券余额为19929亿元,占农发行资金来源的69%,已成为行内第一大资金来源。坚持市场化发债为主的筹资结构不仅稳定了农发行的长期资金来源,为业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为实现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高效灵活的资金基础。

(二)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与债券市场的共同成长

尊重市场运作模式,推动债券市场建设和发展始终是农发行债券发行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一是农发行十年来根据业务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发行量,成为境内债券第三大发行体,向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准评级金融产品;二是推出包括贴现式债券、不同基准浮息债券、含选择权债券等丰富的债券品种,支持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三是农发债期限结构覆盖10年期以下所有标准期限,对构建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曲线发挥了很大作用;四是农发行始终坚持不设债券基本承销额,通过取消连续投标限制等方式,消除非市场化主观操控的影响,获得了债券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五是农发债承销团规模已接近80家。

此外,农发行一直把恪守发行人义务,维护债券市场秩序作为债券发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严格按规定做好发行前后的信息披露工作,保证投资者对于农发债信息充分了解;严谨对待债务管理工作,确保支付本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十年来,农发行共按时完成95笔本金兑付和613笔利息兑付,共计15312.25亿元。零差错地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

(三)以国际为视野,拓宽境外支农资金的筹资渠道

2012年初,农发行首次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取得了理想的发行利率和认购倍数,并成为首家债券在港交所上市交易的境内金融机构。此后,农发行先后4次登上国际债券市场舞台,累计筹集人民币资金110亿元,投资者的地域分布和性质结构趋向多元化。通过赴港发债,农发行开创了境外融资支农的新模式:以“农发债”为载体,募集境外资金用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既为境外人民币资金提供了高信用等级的投资工具,又为我国的支农资金寻找到了新的来源,提供了一条境外资金回流农村的通路。

(四)以责任为动力,夯实承载新农村梦想的资金池

由于农业产业低利润的弱势特征,农村金融供给存在严重短缺,新农村建设在资金上受到了很大制约。而农发行作为国家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庞大资金池,必将为支农金融发挥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为此,未来农发行将继续积极应对、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开拓进取:一是始终坚持市场化发债筹资的基本方针,保证支农资金池的稳定。二是积极探索低成本境外资金来源,实现融资渠道的国际化。三是积极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建设,重视市场机构的需求,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推动债券市场的更好发展。

资金交易业务:构建资金营运新格局

伴随着筹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发行的资金交易工作也走过了十年的时光。十年来,资金交易从无到有,依托市场开拓创新,探索和构建了政策性资金营运的新路子,为全行在新形势下全面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顺应形势,建立市场化资金营运体制

2004年7月,农发行首次公开发行了政策性金融债券,开启了全行筹融资体制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资金交易业务职责主要体现在有效调控全行流动性和资产规模,建立储备层,预防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十年来,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调整优化,市场化的资金营运体系得以建立并运转良好,对全行业务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依托市场,创新资金交易品种和体系

十年来,农发行资金交易业务不断进行交易品种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是交易总量迅速攀升。年交易额从2005年的222亿元增加到目前的4万亿元。作为后起之秀,农发行在银行间市场数千家机构中的排名迅速上升到20名左右。二是不断开拓新的交易品种。2005年至2009年,农发行相继开办了同业拆借、票据转贴现、同业存放、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等业务,流动性管理实现多品种协同操作。三是创新交易体制。2008年至2010年,农发行先后在上海、广东、北京、重庆组建了四家票据交易平台,形成“总分结合,区域联动”的交易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全行资金的营运效率。

(三)统筹规划,实现资产负债管理多重目标

随着交易品种的不断完备,农发行资金交易策略持续优化,通过对全行资金的统筹规划,顺利实现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多重目标。

第一,构建并充实流动性二级储备。通过对各交易品种进行不同期限的搭配,构建“多层次”的流动性二级储备体系,农发行成功应对了银行间市场的历次系统性流动性危机,尤其是2013年6月及12月的两次“钱荒”,确保了全行短期资金供应。

第二,配合全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首先是稳步开展票据业务,在总行统筹下,通过四个票据交易平台操作,实现了对资产规模和资金的双调节。其次是开展债券买卖业务,丰富了资产方的品种和结构。

第三,创造了较好的交易盈利。在确保全行流动性安全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市场价格走势,稳步获取交易盈利。2011年以来,各品种交易累计实现利息收入186亿元。

第四,切实防范了交易风险。通过梳理、优化交易流程,加强授权授信管理,自主开发票据前台系统,采购中央结算公司中债金联系统的债券模块等操作,切实有效防范了交易风险。自资金交易业务开办以来,未发生任何风险。

(四)踏实稳健,为全行改革发展做出新贡献

随着农发行资产负债规模的持续拓展和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资金交易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将继续改革创新,完善策略,履行好流动性安全守护、资产配置、交易盈利等职责,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为全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风险控制业务: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短短十年,农发行迅速荣升为第三大债券发行体,跃居银行间交易市场“交易百强”!风险控制业务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的工作总基调,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各类风险管理能力,为全行融资业务保驾护航,促进了资本、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统一,守住了不发生各类风险的底线。

(一)信用风险防控:立于信

风险控制业务以信用评级作为主要抓手,以授信管理作为基础,构建起了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火墙,实现了对于融资业务管理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以及事后分析。一是建立健全评级授信体系,实现了对金融机构的全行业覆盖。为提高债券承销机构参与购买农发债的积极性,提升全行流动性二级储备的广度和深度,农发行分别将债券承销团成员和“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百强”全部纳入评级范围,并通过科学优化评级指标,不断完善授信体系,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二是严格执行统一授权管理,将交易审批权集中在总行。三是以大数据思维监测金融机构用信状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每季度将各机构使用我行授信额度情况按交易量排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复合式动态风险评估,及时为交易前台提供信息支持和风险提示。

(二)操作风险防控:慎于行

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是过程控制。农发行以强化内部控制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建立了良好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融资业务组织架构,通过明确各部门的定位和职责,合理确定各部门的管理边界,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内部管理架构。2010年起,农发行在融资中心设立风险控制处,实现了资金交易业务前、中、后台的分离。二是建章立制,做好操作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的有机结合。将操作风险管理嵌入业务流程,完善操作办法和控制手段,推动由被动承担风险向主动掌控风险的转变,有效识别和防范操作风险。

(三)市场风险防控:精于思

农发行开展债券投资等经营性资金交易业务是大势所趋,因此,深入的市场研究、有效的估值体系和止损限额的设定等措施必须建立和实施。一是科学分析。定期根据农发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及重新定价缺口情况,提出融资重新定价期限结构与定价方式的合理化建议。二是严格审批。对交易前台部门提交的有关交易业务逐笔进行成交利率审核,并向交易前台部门及时反馈有关审核意见。

(四)未来展望:预则立

风物长宜放眼量,谋远而变。展望未来,风险控制业务将致力于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水平:致力于引导授信体系总量控制向分类控制转变,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致力于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实效性;致力于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引进和研发,提升风险管理的科技自动化水平。

上一篇:浅谈高速公路勘察设计阶段实施监理程序的必要... 下一篇:万能材料试验机的部分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