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曲《川江情》作品演奏分析

时间:2022-10-27 06:58:27

唢呐曲《川江情》作品演奏分析

〔摘要〕本文从具有浓郁四川风格的唢呐独奏曲《川江情》的作品分析入手,对乐曲的旋律写法、曲式结构以及情感内涵等进行了较为仔细地探讨,同时也从作品及创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演奏处理方面做了认真分析,希望能对该曲内涵的深刻表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川江情作品分析情感体验

一、《川江情》创作背景

唢呐独奏曲《川江情》是张放先生创作于1995年,作品采用“自由单二部曲式”为结构,既以四川民间音乐为素材,又在作品结构上打破了唢呐传统乐曲的一般规律;乐曲乐思独特,旋律优美、新颖别致,虽以西洋作曲技法为依托,却又在创作上大胆创新,生动地描绘了嘉陵江边儿女的质朴情怀和深沉、豪爽、乐观的性格,表达了对当代生活的热爱和颂扬之情。

此曲在创作过程中是作者畅游川江后有感而创之佳作,也是作者数十年生活与情感经验的结晶。乐曲整体上以情感为依托,通过对川江号子、岷江船歌等四川音乐元素的精心整合与巧妙应用,将四川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点用音乐的形式告诉听众。加之张放先生出生在四川嘉陵江边的一个小城镇里,从小就受到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尤其是那嘉陵江边那汉人肺腑的船工号子,总是牵动着他那一颗敏感而又激负音乐灵气的心,激发着他的音乐创作热情,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唢呐音乐的发展期待甚至所有的眷恋和痴迷都注入了唢呐音乐之中。使人听后大有回肠荡气之感,最终谱写成一部优秀的唢呐作品。

二、《川江情》音乐作品分析

唢呐曲《川江情》以四川民族民间小调音乐元素为动机展开,采用A调。全曲是带有“引子”构成的自由单二部曲式开始谱写,全曲由散板(引子)、慢板、小块板、尾声四大部分构成。在旋律上此起彼伏,节奏上抑扬顿挫,和声上织体丰富,整首作品在乐思的发展上且反传统等不规则创作特点中,尽显得非常新颖别致,把四川浓郁的山歌风味、风格等音乐特点展现在我们面前。

1、散板(引子)

散板,是由一个具有浓郁的四川民间音调特性的音乐主题动机发展而成。主题材料由弱到强,动机繁衍变化而出的叙述性旋律,表达了作者对嘉陵江边船工号子的感人肺腑之情。

音乐一开始由是以高音“3”开始创作,用小六度、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编织而成,音型逐渐下行,使一个较自由的四川民间山歌小调风格。用特色的音乐素材把人们带到了川江儿女在千百年木船航运时代中所经历的生活背景,以及在嘉陵江边那汉人生活的音乐画卷。曲作者用音乐的形式把这种川江号子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把音乐中那高昂而粗犷、激情而奔放的号子正一步步演绎着川江儿女在航运文化中的真实写照,令人荡气回肠。用梆笛演奏这段旋律更能体现作者对川江儿女在生活基调上的希望和期待。也能感受到小三和弦在这段旋律中的重要性以及这首作品的主要调性特点。

这时唢呐开始进入,旋律从“6”音进入主题,又从“6”音由弱渐强提高到一个八度。加之唢呐个性上的气滑音及重音的后移,突出了四川风格的音乐特点。展现了小调式的音乐情感内涵,使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音乐形式直接以声音方式融入到了我们的内心世界里,类似一种忧与愁的情感倾述。

2、慢板

第一部分(1小节―56小节)为4/4拍的慢板,是作者沿用“川江号子”、“岷江船歌”音乐元素的民歌特点加以扩展。此旋律优美而舒展,予人以闲适,宁逸之感。主体部分篇长,旋律皆有甜美及忧愁、色彩暗淡其明亮的感彩。并以主音“6”的为依托,加之小调主和弦音进行创作,在这部分中主要有两个乐段构成。

第一个乐句有8小节组成,乐句中第一小节稍自由,仿佛给人以站在江边感受江面水在中远处传来的号子声。切分音、附点节奏以及休止符巧妙地运用,加之唢呐技巧上滑音特有的演奏效果,使乐曲中的旋律犹如碧波荡漾之感。最后在第8小节第VII级升5音解决到主音I级6音上。

第二个乐句有9个小节组成,与第一个乐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音区上高音明亮、清透,节奏上悠扬顿挫,旋律上优美动听,强弱上交替使用,特别是第4小节上,演奏时要与音乐声情并茂,高音要弱奏且富有感情,旋律由高到低,最能体现的是5、6、4、3、2这五个音,第8小节要自由稍慢并解决到第9小节主音6上。

乐曲进入主题慢板部分表现出一种情深意切,柔美动人,情绪低沉悲伤的叙述性音乐画面。人们仿佛听到了作者用音乐告诉我们,生活是喜、怒、哀、乐、的演绎。

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主题变化,由三个乐句构成,是经过主题材料的重复延伸,逐渐进入乐曲的高潮。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在音乐织体语言上发生变化,并与第二乐句形成对比。此时在音型与节奏上逐渐延伸,给人一种川江儿女在纤夫的号子中正在着力前行着。

当音乐进入了的高潮时,高音区的持续,仿佛让人感觉到川江河流在人的内心深处是无法平静。

此乐句统一在高八度音上,“3”、“6”、“7”音显得格外明显。而且这几个音的特点,多次出现在强拍和次强怕上。作者这样创作,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对川江儿女生活的压抑及紧张情绪的真实情感!

在这段旋律中高音区逐渐下行,一种平和的心态随之而来,三组高音抒发了作者当时在创作时的感情叙述,如“7”与“6”音;“4”与“2”音;“3”与“2”音;这几组音的重复使用,更显的在不远处川江那边,儿女们生活如此安然的一种生活画面,随着音乐和心情的变化视乎感觉江边湖面的波纹正在向你走来。

3、快板

第二部分(57小节―167小节)为2/4拍的小块板,音调显得十分活跃,连续的快速分奏和切分音节奏显示出川江儿女在生活感情基调中的向往,与慢板在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响情趣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快板一开始是作者将一首流行于四川宜宾地区的传统民间小调《绣荷包》,作为主题材料的素材选用。

此旋律含蓄细腻、曲折多姿、歌词上语言朴实、风趣。作者巧妙地将这段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情绪方面进行有意识地艺术加工处理,以及音响音乐的衍伸变化手法运用到唢呐曲《川江情》第二部分小快板的第59小节―――77小节之中。在曲调方面最明显的特征是频繁地用了四度、五度、六度的跳进音程,使音乐活跃、俏皮、风趣,从而展现了四川民间小调歌曲中较普遍的音调个性。并在唢呐乐器的个性上充分得以发挥展现,从而使音乐的感彩大为增色。

该乐段是由慢板部分稍自由地引入快板,在旋律上给人一种甜美并欢快的音乐特点。仿佛在告诉听者生活是充满快乐的。快板第77小节―102小节给体现一种身临奇境的感觉,例如:放轮的长音、滑音、指花。

在这部分旋律中运用了各种创作手法,如:紧缩扩张的音型对比,短小的音型重复,变奏的分裂切分,把全曲推向高潮,使人顿觉欢欣喜悦。

4、尾声

尾声是从快板的高音吐奏模进中直接进入,同时也是引子的缩减再现,并给人一种在生活上的回味。尾声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强弱标记。

这时主音“6”的速度缓缓减慢。作者之所以将主音高八度“6”放在最后,而且还是弱奏,则仿佛是告诉听者在奔腾不息的川江咆哮和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沧桑变迁中,用音乐来展现川江儿女的生活情操及音乐意境。

三、《川江情》的演奏情感体验

经前文对《川江情》音乐作品整体的分析后,演奏者对此曲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了一个自身的情感因素,除唢呐演奏技法之外,还应该认识到唢呐这个乐器是一件可以充当传情的情感媒介工具,并通过唢呐演奏中的各种技巧、和所学的音乐知识来为音乐服务,为艺术服务。因为音乐即是一种感情的艺术也是一种生活艺术;为此,笔者个人认为在演奏此作品的同时,还要应注重音乐风格特点上的把握。通过媒介(唢呐)这个乐器进行表现、进行二度创作,当然要忠实于谱面、忠实于音乐创作。也就是说“音乐情感”的演奏和表达是音乐者们共同追求的理念和灵魂,体现音乐本身的情感,以及正确理解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在音乐风格上的把握。正如费尔巴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被感情所了解,也就是被自己所了解―――――因为感情的对象本身只能是感情。”张放先生再次总结出:“音乐性精神”首先应该指的是人类共同拥有并共同认可的,由音乐音响传达出的,还能被人感悟并深刻体验,并用“感情”二字代之的,这个音乐的深层次结构的东西。要求音乐创作包括音乐表演,要用音乐有限的表现形式去表达无限的、深刻的思想及情感内容;又要求欣赏者能够心领神会、意象把握、心灵体验,并着意发挥主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动性才能产生共鸣。体现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

笔者深信对任何一部唢呐音乐作品的情感表演,都应该遵循唢呐“音乐性精神”所追求的理念以及音乐表演的艺术原则,方可在唢呐音乐作品表演的演奏情感上进行合理表达。并用这些演奏知识等具备的条件帮助我们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使我们在音乐作品的演奏表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得以体现;当然好的音乐作品它本身就已经具备了情感尺度。那么,了解音乐作品在演奏情感的同时也要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演奏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较为全面地叙述音乐的情感内容;同时也会有利于演奏者在表演音乐作品中的认知体验。也对音乐表演在艺术追求方面有了一种可以参考的演奏标准尺度。对今后唢呐音乐作品的理解及情感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注释:

费尔巴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5,p551.

张放.唢呐不同风格流派音乐向“音乐性精神”的“正向迁移”[J].音乐探索,2009,(1)p22.

张放.唢呐不同风格流派音乐向“音乐性精神”的“正向迁移”[J].音乐探索,2009,(1)p22.

参考文献:

[1]感情体验的实现──试谈音乐欣赏的第二阶段[J]音乐探索,1995,(4)

[2]汤佩莹.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J].新西部(下旬刊),2012,(10)

上一篇:《牧神午后》“力度对位”实例分析 下一篇:关于男高音歌唱音色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