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10-27 06:16:35

关于当代大学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引发的思考

摘要: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介于大学生和高中生之间,因此有着独特的思想行为特征。在这些具有明显个人本位主义多元化倾向的“95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学生主体的同时,分析关注新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当前做好大学新生工作的前提基础。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特征;思想行为思考

一、当代大学新生的成长环境及特殊时期

1、大学新生的社会成长环境

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地说,随着社会的迅速变迁,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的高度发达,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多元冲突,就业的压力剧增,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大学新生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成长在社会变革的新形势和大环境下,有着他们固有的社会属性和本质,而又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人际关系及习惯等诸多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从而直接导致新生心理发生变化,甚至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影响了新生在新环境里的学习和生活,及其身心健康的发展,由此引发不少思想和行为问题。

2、大学新生所处的特殊时期

大学新生是未成熟、且正在发展中的青年。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尚且处于一生中,思想行为变化发展最不稳定、最激烈的特殊时期,虽生理上已趋向成熟,但心智发展相对滞后。所以这种思想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多数新生需要经历以下三个特殊阶段,方才能够逐渐适应新的一切。

2.1心理“断乳”期

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断乳期,俗称“断奶”;第二个就是“心理断乳期”。大学新生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正从幼稚走向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其显著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有变。从远离家乡、离开父母,到踏入大学,置身于陌生的新环境,虽独立意识增强,但心理依赖犹存。步入大学阶段,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开始学习独立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大小事,这种现象,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不仅值得家长老师给予特殊关注,也需要每个青少年学会自我调节疏导。

2.2心理“失衡”期

当今入学的大学新生是介于94年到97年之间,属“95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从少年心理过渡到成人心理的青年关键期。青年期典型的过渡性特点如:多元的、异变的、碎片的、自我的和功利的等,都在这些“95后”身上有所反映。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急剧变化,环境、角色、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等这些变化,使大学新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从而表现出多样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因此,需要针对自身情况,及时调适入学时的不适应,建立新的心理平衡。

2.3思想“矛盾”期

大学新生刚从高中踏入大学,思想发展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既存在着积极面,又存在着消极面。他们在经历了“心理断乳期”和“心理失衡器”之后,思想波动较大,内部矛盾产生。如:理想与现实、闭锁与交往、自尊与自卑、情绪与理智、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等,心理发展过程中各种明显的矛盾与冲突。就其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就有很大的差别,社会地位变化,社会期待提高,他们需要通过这几年的大学学习成为专业人才。这些社会要求,转化为他们的内部需要,大学新生深感责任重大,迫切希望全面提升自己。然而,作为大学新生,文化知识、精神素养、心理成熟水平等均未能达到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这样,学生心理内部形成了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冲突,以致许多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出现种种迷惘、忧郁不安等,这个内部矛盾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推动学生心理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如果这个内部矛盾处理妥当,则有助于学生向积极乐观的一面发展,反之亦然。

二、当代大学新生的群体特征

新时代下,“95后”大学新生成为大学校园的学生主体,他们有着这一代人固有的本我属性,及社会群体特征。这一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独特产物,是新时代造就的社会综合体。

三、当代大学新生思想行为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和成因极其复杂,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以及情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为内部成因和外部原因主客观两方面。但无论是内部外部,主观客观,这些思想状态总会通过各种行为表现出来。

1、生命困顿的现象

大学生的生命困顿现象,直观反映了大学生生命观的偏颇和缺失与学习和生活无目标感的迷茫。其突出表现为大学生中存在漠视生命、自杀伤人,及忽视生命、虚度光阴等不良行为与现象。而因就业压力和生存问题,由此产生的生命困顿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认为生命和人生没有意义,更有甚者经常思考人活着的真正意义。

目前,中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生死问题凸显,生命问题严重。尤其是大学生,在入学、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众多问题。据相关报道,每年全国各地高校相继发生多起大学生坠楼身亡和自杀事件。一连串的危机事件,暴露出学生无视生命、心理受挫力较弱,反应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存在问题。普遍学生认为,心理指导课内容陈旧,从小学、初中一直到大学,内容基本一样,部分教师依旧生硬的灌输着不符当下社会情形的观念等。因此,高校迫切需要改革拓展新的教育方式,加强大学新生的主体性教育,引入生命教育。

2、新的读书无用论

多数学生认为大学设置的课程和学习的理论知识,对于自已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无用武之地,做事学习太功利性。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做到:只管耕耘,莫问收获。这种读书无用论第一次出现在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学校停课,学生罢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典型的口头禅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第三次的“读书无用论”即“新读书无用论”,首先从农村出现,并且蔓延至全社会。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一是高考的公平性已经不如以前;二是高昂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感到沉重无奈;三是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不能找到好工作。

3、以资讯代替知识

以网络资讯代替书本知识是青年一代在知识摄取方面的明显特征,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数是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而从原著、读本上学习的知识微乎其微。普遍学生认为,书本的知识枯燥乏味,没意义,毫无可读性。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今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就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度和探究度不高,导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度和勤奋度不高。二是当今社会大环境下的网络资讯铺天盖地,它已成为信息知识、资讯传播和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4、追求生活的

当今95后的学生喜欢颇具的生活方式,以代替美感,精神追求为主,感官享受至上,追求有刺激的生活,有的心理甚至带点暴力倾向。酒吧、夜店、网吧等是这类学生经常出没的场所。或许他们认为只有这种刺激的方式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存在,他们经常质疑一个问题:人无聊的活着是为了什么?他们甚至失去了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目标。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应该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让他们积极勇敢正面的迎接生活里即将出现的一切。

5、知行分离的现象

知行分离也就是所谓的理论脱离实际,认知和行为有差距,所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正如阳明先生指出,知行分离造成两种人:一种人“冥行妄作”,也就是不加反思人性胡为,片面强调主观意志,不顾现实条件,还自称所谓“个性”;另一种人则“悬空思索”,也就是光想不做,把空想当做生活本身来享受,也可以说是思想上得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在知行关系上主张“知先行后”,而不能理解成“知行分离”。现如今,面对很多事情,许多学生在思想上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在行动上,缺乏执行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和实际能力的差距,努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6、理想信念的缺失

作为当代大学新生,虽有崭新的面貌、崭新的思想,但因实用功利取向明显,理想信念淡化缺失,在政治观念和政治参与、思想行为与道德意识、人生目标与价值选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懂政治、不讲党性,政治参与度低、意识形态观念退化。

政治理论课是强化理想信念的一种方式。但普遍学生认为,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枯燥无聊且无实际意义,其授课教师讲的也是一些假大空的革命大道理,过于高深,不接地气儿。因此,学生都带着这种心理去应付上课,只需完成学分,政治与我无关,那政治理论课就失去了它本该富有的内涵。

四、关于大学新生工作的新思考

学生工作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立足于“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这两个根本点,一是推动学生健康发展,二是妥善处理学生问题。而针对大学新生的学生工作除了立足于两个根本点,还需结合青年群体特征了解思想行为发展变化过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工作成为尊重学生个体、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上进心的一门科学和艺术,进而从以人为本的视角,促进大学新生的全面发展。

1、转变教育理念(以社会为本――以人为本)

所谓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而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则位居前列。

多数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书偏多,说教灌输、强加接受书本知识,忽略作为青年能动个体的本真思想,并非真正以学生为本,而是以社会为本,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化人才。教育的真正使命是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自我能力,而非传统教育的被动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有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最高的教育境界,不是把真理交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寻找真理。这是一种主动的、创造的、开放的、探索的教育方法。

2、改进管理方法(管理型―服务型)

管理方法是指用来实现管理目的而运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等的总称。而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管理,要想管理好学生,首先要“服务”好学生,也就是说从以往的管理、说教型转向服务、引导型。

这种服务,指的是真正从学生出发,从心理沟通开始,洞察学生的心境、分析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从说教训斥的沟通方式到尊重理解的聊天方式,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相应的方式方法;要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态度加强学生的情感启迪和内心体验;从人本、发展的视角尊重每位学生,从理解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位学生,切勿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判断学生的言谈举止,强加在学生身上,以此管理说服学生,这是一种传统价值观念传递的强迫性,应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考虑其合理性。便从原来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分析,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自主”管理。(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上一篇:古代农业研究与利用 下一篇:华中地区自闭症儿童服务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