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柔软,独立不等于孤独站立

时间:2022-10-27 05:56:02

她先不谈自己,而是揪着父母的婚姻不放说母亲太可怜,对父亲俯首帖耳几十年:问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她可怜的母亲抬起头来,做婚姻的主人

人们大声讨伐,常因内心无助。听完整个故事,我们找到她无助的症结――因为对父母爱情的误读,因为对“女性尊严”的狭隘化理解,她一心想追求平等公正的婚姻,结果越跑越偏。求助者陈述我可怜的母亲,那卑微的仆人

“我跟她谈过,但她没有勇气反抗,我想,也许她已经养成了习惯,这辈子都改不了了。”李晓郴气呼呼地跟我们抱怨。

李晓郴说的“她”,就是她自己的母亲。她想让母亲反抗的是她的父亲,或者说是父亲带给母亲的“不平等”婚姻――虽然她自己正是这段婚姻直接且唯一的产物。

一名大学时学图情档专业、毕业后留在校图书馆工作的女教师,一位每天的工作就是博览群书的女子,一个结婚刚刚一年半的妻子,她认可的两性平等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请她简单表达一下对父母婚姻的观感。

“看不过眼,看不下去,看得着急!”李晓郴连珠炮似地总结道。

李晓郴的老家在广西一个山村。母亲是外省人,多年前不知什么原因流落到小山村,饿得受不了了,鼓起勇气敲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正好是李晓郴的父亲。听母亲说,父亲对母亲很好,给她吃的喝的,还打算给她点儿钱让她回老家,她被感动了,就索性嫁给他了。

“就是为了报恩从我记事起,母亲几乎承担了全部劳作,父亲只管喝茶抽烟晒太阳。你知道吗?这还不是干活多少的问题,关键在于母亲那种卑微,那种低眉顺眼、绝对服从的态度。”李晓郴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说:“父亲这边刚把烟摸出来,只要母亲看到,马上丢下手里的活计给他点火,父亲吃完饭,连碗都不往厨房拿,只管往院子里走,那边母亲早把茶水沏好了……地主老财的丫鬟也不过如此!家里老母猪下崽,母亲一个人在猪圈边守通宵,天亮了才让父亲去接班;今年过年我回家,母亲患风湿病,路都走不稳,可因为父亲想吃曾家小佬二的豆腐,她就扯着我到镇上趁墟(赶集),亲自去给他买回来。回到家,父亲吃得呼噜呼噜的,母亲就心满意足地笑。你说,这种婚姻哪还有平等可言7我的母亲哪还有人权?父亲这样对她,她怎么就不反抗呢?真是卑微的女性,卑微的婚姻”

这种状况,依我们判断,并不属于家庭冷暴力。不然,两位老人怎么会相安无事这么多年?但是李晓郴的感叹一发不可收拾,让人感觉评价父母婚姻质量不是她今天真正的议题,至少不是议题的全部。

栏目组分析是母亲卑微,还是女儿偏执

我们也曾接待过一些读者,不为自己的婚姻咨询,而是帮别人咨询,不过像李晓郴这样,不依不饶地跟父母的婚姻掐上的,却是头一回碰到。

她这番表达和抨击太用力,太痛心疾首,让我们觉得,愤怒可能是从李晓郴内心深处某个角落酝酿而出的。在那个角落里的两性平等问题上,以及和配偶相处过程中,李晓郴是不是直有着自己的怒气冲天?

我们开始有意识把话题往她自己的故事上引。“要是你自己,一定无法接受这样的男人吧?”我们问。

“当然,我之所以很晚才结婚,就是因为前面几段感情都没法将就。”

讲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并且是失败的情感经历,她语气中丝毫没有避忌、扭捏,原因可能是一她根本不认为这有什么可丢人的。这种心态足够健康,不过也带来问题:之所以无愧,可能在她看来,分手责任都在对方。可是说到感情,怎么能总是将责任归到单方面?

“三次分手,各是什么情形呢?”其实我们想问的是:三次分手有没有共同之处。按照经验,如果三个案例各不相同,花样百出,反而不容易找到问题在哪里;但如果如出一辙,症结自然就会浮现。

“三次都样,”她好像很乐意我们提到这个话题,迫不及待地要证明自己在“男女平等”上的不可侵犯,“原因都是对方太‘大男子主义’,不懂得尊重女性,不懂得平等相处之道。”

三次都一样。话说到这个地步,再迟钝的分析师也该明白了

问题不在男方,应该在李晓郴身上。借用计算机的术语来比喻――这先后出现的三个男人都是变量,唯一的常量是李晓郴。如果一个程序不断更换变量,计算结果却依然一样,应该是常量在起关键作用。李晓郴三次恋爱同一结局,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她不走运,而是她的偏执――比如关于男女平等的尺度,她可能存在严重偏见。

结合她电话里对父母婚姻的大肆批判,我们发现两件事终于能“并案”了:李晓郴的心里一定有个结。

栏目组介入追溯过往情感,败局如出一辙

如果只是心里有个结,她是不会打电话来的。应该是最近有什么事情触动了这个结。我们主动问:“不谈旧男友了,谈谈你丈夫吧。你跟他关系怎样?最近是否遇到难题?”

她果然遇到了难题。事情是这样的:李晓郴的丈夫考上东北一所大学的博士,要她辞职跟他去东北。这对很多夫妻来说并不是多么难的选择,可却让李晓郴头痛了很久。丈夫是黑龙江人,本来就想通过考博回到故土,她不该阻挠,应该跟随:但她认为丈夫的态度太霸道,以致她简直想离婚了。“他说,我要是想做他的女人,就得把自己变成他最贴身的行李,他去哪里,我就要去哪里可我也是正经的本科毕业生,在正规单位工作,我凭什么就得是行李,就得依附着他”

贴切的形容,行李的比喻,这个男人明明在示爱,却被当成不尊重女性。在解读亲密关系上,李晓郴的角度和方法都大异于常人。

回过头来再了解她与旧男友们分手的具体情形,我们得到了更多证据。根据她的回忆,第一个,拍拖时间最短,因为李晓郴连出去吃饭看电影都要AA制,对方主动埋单即遭她出言嘲讽,对方最终无趣走人。第二个,时间久一些,最后问题出在购房计划上:男方认为房子该由他买,但房产证也只写他一个人的名字,李晓郴认为必须共同出钱、联名购买――不过她暂时没钱,要男方借给她,她分期偿还。男方最后是被她拟的那份公事公办的借款合同吓跑的。第三个,说来有点儿冤,男方家里挺喜欢她,但觉得她工作的校图书馆发展空间小,就自作主张帮她联系了一个省级图书馆,谁知联系好了,她却不领情、不肯去。理由之一,她不愿别人安排她的人生j理由之二,如果去了,她会觉得受了男方家恩惠,会在以后的婚姻中抬不起头……男方觉得她“不可理喻”,感情再告破裂。

栏目组意见依附可以很美,恩报里面有爱

如果前男友们了解李晓郴的成长经历,就不会觉得她不可理喻了。

作为“凤凰女”,从山村到城市,李晓郴本来就比别人更加好强:独自求学、打拼的经历,则让她的坚强多了一层粗粝的外衣。不过,与异性相处凡事都要绝对平等,付出和得到既不能多也不能少、都要精确计量,这一点是李晓郴与别的“凤凰女”不同的地方,其根源在于她的母亲。李晓郴幼年对母亲婚姻观的不认同,致使她成年后越发想要与母亲不同,事事都要相左,都要背道而驰。

但其实,李晓郴不算真正懂爱。她本来有一对最好的导师,那就是她的父母。我们很多人,都可以从自己父母身上学到爱情和婚姻的道理。虽然他们身在乡村,甚至目不识丁,但在爱与亲密关系的维护上,他们可能比我们更质朴,也更懂得其中的真谛。

首先,母亲对父亲的报恩心理,一直让李晓郴不舒服,其实这是她的狭隘心理所致。很多爱情,本来就是一场恩报。你给予的可能是一碗饭、一瓢水,也可能是琐琐碎碎的表情、拥抱和小美好,我铭记下来,就会用一生去慢慢偿还。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卑微,因为偿还时我脸上常有笑容,心中春暖花开一只要我快乐,这就不是债。

其次,父亲的“享受”也让李晓郴看不睫,其实这也是她身为局外人的误读。婚姻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父亲想吃曾家小佬二豆腐,父亲饭后要来一杯浓茶可以看成是父亲在享受,也可以看成父亲在给母亲创造表达爱隋的机会,不论这机会是巨或细。

最后,关于公平,李晓郴的计量方式太过精准和僵化。其实她应该放开自己,糊涂些,柔软一些。一辈子那么长,两个人在一起,某一方面谁多做一些、谁少做一些,一点儿也不重要;今天我以你为中心,明天你又来依附我,这才是婚姻的常态。如果每一刻的站姿都要笔直独立,你们就只是两根电线杆,根本不是爱情树,自然也看不到树影婆娑、相依相偎的人生景致。

我们一直提倡女性独立,但从不希望她们孤独站立。相信李晓郴能明白这个道理,能放下内心的执著,能赶上那一趟飞往东北的航班。

上一篇:婚姻协议书生效,海归博士踩了“出轨重罚”雷区 下一篇:人为什么喜欢躲进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