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两族中学生个人传统性的差异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27 04:06:46

藏汉两族中学生个人传统性的差异比较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的学生进行了个人传统性的测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藏族中学生的个人传统性以及各个具体的方面明显高于汉族中学生,这可以从文化本身以及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和理解。相较于汉族,藏族人民对于宗教的信仰更加虔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汉族人民的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个人传统性 文化发展 民族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51

1 问题的提出

台湾学者杨国枢[1]首先提出了个人传统性的概念,将其心理特征定义为生活在文化传统中的民众所具有的与之对应的心理与行为,包括价值动机态度情感与行为意向等,与个人现代性相对应。而个人现代性心理特征则定义为随着社会现代化,而诱发个人现代化所表现出来与之对应的心理与行为,同时,个人具有的传统性心理与行为并不会因社会的变迁而消失不见,而会与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心理与行为共同并存,形成其独特复杂的心理特征。个人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遵从权威”,强调在各种角色关系和社会情境中应遵从、信赖权威;二是“孝敬长辈”,强调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勿伤父母名誉,为父母增光;三是“安分守成”,强调安分守己、与世无争、逆来顺受、厚古薄今;四是“宿命自保”,强调少管闲事、明哲保身、命中注定的观念;五是“男性优越”,强调在工作和生活中女性对男性的服从、女性不如男性的观念。

研究表明,个人传统性与传统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个人传统性作为一种传统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必然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如果个人的传统价值观越强烈,那么必然他身上的传统性也将表现得越明显。传统价值观会受到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作为民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必然会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明显的影响。汉族和藏族虽然同是生活在中国的两个民族,但是他们之间的民族文化却有着千差万别,因此,本研究着重对藏族和汉族的中学生进行比较,探讨他们之间个人传统性的差别。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共对473名学生被试进行调查,其中包括藏族学生288名,汉族学生185名,从初一到高三的学生都有,不过比例不是很均衡。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是在台湾学者杨国枢等人所编制的传统人格量表基础上进行适当改编而成。量表为likert式五点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传统人格分量表得分高意味着人格的传统性较强。传统人格量表包括5个方面:一是“遵从权威”;二是“孝敬长辈”;三是“安分守成”;四是“宿命自保”;五是“男性优越”。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结果分析

表3-1 藏汉两族学生在个人传统性上的平均差异比较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的中学生在个人传统性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藏族学生的个人传统性总体上以及各个具体的方面都明显高于汉族学生。

4 分析与讨论

从结果研究中我们看到,藏族中学生的个人传统性都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一方面从两个民族本身的文化信仰来说,藏族人民对于个人传统性的信仰更加专一和虔诚。传统的藏族社会信仰藏传佛教,长时期社会的政治管理属于政教合一的形式,可以说藏族人民对于佛教信仰非常虔诚,而个人传统性的内涵大多则源自于佛教文化本身[2];然而汉族人民接收到的文化更加多元,如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就有儒释道,而不同的人其自身的信仰又各自不一。另一方面从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来说,由于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以及对外开放的原因,汉族人民所处的大陆与西方社会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更加的频繁,因此外来的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会较大,潜移默化之中,现代的人们表现出来的传统性就会减少;相对来说,藏族人民所处的青藏高原就会较闭塞,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较少,就会较好地保存其固有的传统性[3]。

然而数据结果所显示的藏汉两族的中学生在孝亲敬祖维度上的个人传统性的显著性不及其他维度,藏族学生相对高于汉族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汉族和藏族的学生都是非常认同和保持了这一传统性,藏族中学生的这一表现毋庸置疑,那么为什么汉族中学生也表现得这么明显呢?其实这一点还是很好理解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历来的封建君主都注重以“孝”治天下,而这一传统意识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5 对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个人传统性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中对其概念的界定则是来源于杨国枢的提法,然而,杨国枢的研究距今已有二十年之久,且是在台湾进行的,如果原本照搬到大陆已显不合时宜。因此,关于传统性的研究需要以后的学者不断去尝试和创新,探索出适用于本土的个人传统性。同时,个人传统性与传统价值观容易混淆,有的甚至将两者互相替代,这将不利于个人传统性的研究,那么如何将这两者进行区分理解也将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藏族文化的构成[A].佛教与藏族文学[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3]谈谈藏文化[J].藏族传统文化,1988,(5).

作者简介:蒲勤,女,汉族,四川阆中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读,四川成都 610068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就业竞... 下一篇:子宫内膜癌150例临床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