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教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时间:2022-10-27 04:03:06

高校本科教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摘要:高校的校院两级管理新模式,使得传统教务管理中表现出较多不适应的方面,影响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主要论述了校教务处和院教务办之间急需厘清的问题,结合实际经验,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岗位设置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教务管理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校院两级管理;高校教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膨胀式发展,教育理念也经历了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演变。这一膨胀式发展趋势,不仅急速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规模,例如,某些高校在校师生已超过八万人的规模,而且对高校自身的运行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校、院、系三级建制的教学管理体制与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管理高效运转的要求,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特点的新模式成为新趋势[1]。因此,高校的教务管理也相应面临着新的难点和挑战,需要引入相应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所谓“校、院两级”教学体制与管理方式改革,就是通过校级和学院层面的教育资源,以及教学管理理念的整合,优化配置形成“学校、学院”两个层次的管理。另一方面,则是转变教务处的管理职能和运作模式,建立以学院教务为中心的管理体制[1,2]。同时,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进一步明确和条理化,已达到和实现提高办学效率,改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然而,近年来许多学校在由“三级”管理体制转变为“校院两级”管理的过程中,均遇到了教学管理的瓶颈和问题。尤其是在实施“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管理的权限模糊不清、质量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抑制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改革与发展[1-3]。下面,简要探讨这一新运作机制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地对策。

一、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的新问题

高等学校传统的教务管理,一般采用校、院、系三级建制,其重要弊端是运行效率低下,职责权利不分明。校院两级运行模式是学校实现“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从垂直管理向扁平管理”转变的根本途径。著名的“学校效能”研究者埃德蒙兹(R.Edmonds,1979)及其课题组指出[3]:所建立的高校教学与教务管理体系,采用新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不仅可改善学校层面的管理效率,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院层面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消除学科和专业之间的隔阂,有益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1-4]。尽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表现出较大优势,但在实际操作和运行中也发现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相比于“校、院、系三级”体制,“校院两级”管理导致了院内系级层面的管理弱化。主要表现为:校级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加强,系级教务管理发挥的作用受到忽略,同时未能促进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因此,单纯强调校、院两级地位,容易诱发系级办学单位的责任与主动性失衡,导致具体教学工作难以实施,未能发挥各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实际上,教学管理最终依赖于系级层面的落实。

2.教务管理人员观念和理念滞后,不能适应“校、院两级”管理新模式发展的要求[1]。“校、院两级”体制尽管简化了管理层级关系,然而如果不尽快提升和更新教务人员的观念,也会阻碍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务人员缺乏对学院教务的全局了解,依然束缚于等待学校教务处的指示和推动,缺乏协同性和灵活性,最终会依然陷于教条化和低效率化的困境。

3.“校、院两级”职能界定不明确,出现了管理的重叠和盲区,降低了效率和质量。理论上讲,“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简化了管理程序和机构设置,方便了教务管理。然而如果二者职能不能理顺,使得校、院职能重复和重叠,也会导致多重管理,降低效率。例如,如何协调校、院两级在平台课排课、重修等管理盲区,避免出现推诿与重叠。

二、理顺“校、院两级”教务管理的对策

实行“校、院两级”教学与教务管理,目标是促进教学管理效益效率的提升,培养复合型高质量的人才,以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7]。因此,明确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务办之间的权责分工,是“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首先需厘清的重点。以下从教务管理制度、教务体制理顺、教务秘书的目标规划等几个方面,来说明校教务处和院教务办的具体分工情况[2],从而细化、明晰“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权限和职能。第一,教务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化、程序化。一方面,完善面向实际教学水平和实际教学条件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成立学院级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出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学校总体目标,制定学院层面的办学目标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在原有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学院各系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二,建立并完善院级的教学例会制度。院系领导担任院级的教学管理例会的负责人,并负责组织例会的日常活动与安排,落实学校教务处和例会提出的各项工作[1]。同时,学院教学例会应该吸纳教务管理的老师参与,加强系级领导和主要教授、学生的参与,集思广益,推动院级教学管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邀请教务处等校级管理部门参加例会也可获得更具建设性的意见。第三,建立健全院级教务管理制度和体系。制度先进与否是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不仅体现在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上,而且表现为对不足之处的完善和更新机能。教师队伍是院级教学管理层面的服务对象,尤其是现代信息化智能化等发展,对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科学的管理体系需要体现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价结果,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在院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则需要体现系、院两级指标的协同性、实时性,以便快捷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需要改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完善学生评价的准则和评价体制,体现出评价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在教务管理中实现公开透明,促进“校、院两级”管理人员对待评价结果的科学分析。第四,确保两级教学管理优势的发挥与落实,还依赖于发挥教务辅助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校、院两级”教务管理体系的特点是重心下移,学校教务处的职能转变为宏观管理和目标管理,学院教务科则主要负责教学任务的实施。鉴于学院教学工作面向一线教授和学生,教务辅助人员特别是教学秘书在配合教学计划的实现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4-5]。学院的教学秘书一般由青年教师兼任,他们多处于一线教学岗位,可以担负教师、学生与教务管理之间的桥梁,因此在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和条件。教学秘书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完成教师考核、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执行、学生教学效果反馈等。另一方面,教学秘书本人多担任一线课程教学,对教务安排可以从教师角度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更有利于推动“校、院两级”教务管理计划的落实和完善。

综上所述,校院两级管理已成为提高效益和效率,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有效机制,现有教务管理中还存在较多不适应体制变化的方面,不进行有效正确的解决,则会对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效率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需要进一步厘清学校教务处和学院教务办之间的权责分工,细化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权限和职能,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岗位设置等几个方面完善教务管理体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翁国权.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问题与对策[J].学园(教育科研),2012,10.

[2]蒋赟,王惠燕,王晓安.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3]梁渝佳.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教学秘书工作初探[J].南方论刊,2009,03.

[4]陈珊.二级管理体制下系(部)教学秘书工作的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9.

[5]王继芳.关于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07.

[6]翁子健.谈高校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7.

[7]张金刚.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7,05.

上一篇:高校职员制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自治区私立幼儿园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