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10-27 01:30:42

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模式的探讨

摘要: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的危急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环境教育已经上升到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的环境教育对整个国家环境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阐明了我国高校在非环境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国内有代表性高校的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状况展开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探讨加强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环境教育;非环境专业;必要性;现状分析;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06-03

一、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已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时,遵从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好环境问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的潜力不足,更有必要通过环境教育来提高全民环境素质,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使其了解各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很重要的。具有环境意识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活动中减少负面影响,监督和制止有损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能利用环境科学知识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能深入了解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具体情况,我们利用网络对一部分高校非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各个高校中,有些高校开设了环境专业,有些没有,我们一共选取了23所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高校来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到问卷90份,其中有效问卷84份,回收有效率93%。从各高校开设环境专业状况来说,被调查高校共有16所开设了环境专业,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69.6%,其中有4所高校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的授予权。共有13所高校有硕士及以上的授予权,占被调查院校总数的56.5%。说明大部分高校可以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从选择调查对象来看,各高校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地域,并且高校水平各有不同,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高校环境教育的现状。问卷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环境保护宣传方式和宣传效果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7%的同学对环境问题都是比较关心的,非常关心环境问题的占13.5%,不大关心的占9.5%,没有从不关心的。但从目前的环保宣传来看,65.5%的同学认为宣传力度不够,20.2%的同学认为现在的环保宣传是无用之功,只有14.3%的同学认为宣传到位。从宣传方式来看,形式是呈现多样化的。从调查结果看,45.3%的同学主要通过电视来了解环保知识,21.6%的同学通过网络,12.5%的同学通过报纸杂志,11.3%的同学通过环保课程,9.3%的同学通过社团环保活动。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同学掌握环保知识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79.8%的同学偶尔会用一次性餐盒、塑料袋和一次性木筷,15.5%的同学主动使用,只有4.7%的同学拒绝使用。从节约用水态度来看,66.7%同学都知道珍惜水资源,并且以实际行动来体现,27.4%同学节水意识并不强烈,5.9%同学没有节水意识。第三部分主要针对高校开展环保教育活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7.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16.7%的同学认为开不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无所谓,只有5.9%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开设环保课程。51.2%的同学认为现今高校开展环保教育情况较差,认为一般的占34.5%,认为较好的有11.9%,只有2.4%的同学认为开展情况很好。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显示:43.6%的同学认为组织环保活动是环境教育的最有效形式,27.4%的同学认为环境教育课程能获得更多的环保知识,也有17.8%的同学认为举办环保讲座能推广环保知识,还有11.2%的同学认为设立环境保护课程学分制度能促进环境教育。

三、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中的问题

根据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普及环境教育及重视度不够。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非环境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中都没有基础的环境教育课程,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列入培养目标,设为必修课的就更少。据统计,目前我国只有不到10%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环境保护课程[1]。因为多数高校分管教学的领导对环境教育认识不充分,认为环境教育只是环境专业学科的事,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不重要。

2.单一的环境教育形式,缺少吸引力。环境教育各大院校中,多数以课堂教学为主,基本都是通过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等形式展现,整体教学效果不良好[2],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内容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对环境问题同自己的关系认识有不足。

3.适合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基础教材缺乏。随着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环境类专业的教材比较丰富,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材体系。但适合非环境专业类环境基础教育的教材却很少,而且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适合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教育的教材应根据其特点和需求来编制,降低难度和专业性,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软件,这样才能为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3]。

四、高校非环境专业建立环境教育模式的建议

我国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前锋队,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目前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笔者对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及其重视度。目前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是环境问题。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因此各级领导应该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视和推广普及。比如,欧洲、北美很多国家设立了专门负责监管环境教育的机构,督促和引导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也应该由国家环保部设立专门机构和各大学共同负责环境教育,对高校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引导和督促,使高校环境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并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高校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也应得到提高,只有他们自觉重视环境教育,才能使环境教育在高校非环境类专业中得以推广普及。

2.注重环境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注意力。作为高校要注意多开展学生能够参与及普及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快乐。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要体现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环境教育的活动让他们思考自己对环境保护应负的责任,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教师同样需提高环境意识。环境教育的普及中教师的环境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教师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能否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因此,教师需要首先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素质。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目前这种状况应重视,要改变这种形势,首先要考虑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要给予政策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进行环境专业的继续教育,学习一些高校环境教育较成功的经验,条件允许可以出国做访问学者,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手段等。

4.健全环境教育的相关考核制度。高校环境教育的全面开展,必须依靠完整的环境教育考核制度来促进。高校教育考察学生接受教育的情况传统的方法主要是考试,但是考试难以测试出环境教育的真正效果,比如学生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价值观,以及其环境行为等方面,都不是考试分数能够反映出来的。只有制定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环境情境模拟进行综合打分考核,才能全方位考核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怀新.试论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上海高教研究,1993,(4):61-63.

[2]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具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1):81-83.

[3]曹英兰林建清.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建议[J].集美大学学报,2008,7(3):59-62.

[4]李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4(3):97-99.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JXJG-O6-3-41)

作者简介:赖发英(1966-),女,江西吉水人,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工程修复,多年从事高校环境教育。

上一篇:高校助理班主任管理探析 下一篇:民间艺术装饰纹样的象征意义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