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思考

时间:2022-10-27 12:52:29

关于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思考

摘要:通过多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推动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的举措,逐步建立起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消费结构。

关键词:农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1.农民消费额占市场消费总额的比重偏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1998年5425.1元上升到2005年的10493元,农民人均收入1998年为2162.0元,2005年为3255元,已由1978年的2.57∶1扩大到2005年3.22∶1,前者为后者的3倍多,收入的绝对差距已从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2005年的7238元。上述指标只反映了城镇居民的货币收入与农村居民的全部收入,如果把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福利和实物收入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而农民收入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要作为下一年度的生产性投入,以及社会上的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经常被低估而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的收入被高估的情况,事实上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突出,在4-6倍,世界上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一般在1∶1.5倍。

2.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

我国农村居民的思格尔系数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21世纪初突破了0.5,但是与城镇居民36.7%的恩格尔系数相比,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与国外的农民恩格尔系数相比,情况更是严重。2003年美国农民恩格尔系数为14.7%,新加坡为17.1%,加拿大为15.7%,法国为18.3%。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的纯收入不及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如此高的恩格尔系数下,用于非食品消费的支出就更加少。因而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需要得到调整,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刻不容缓。

3.工作农村住房消费过大存在浪费

从各地情况看,农民有钱后,首要的都是盖新房或装修房屋,住房消费相当于农民十年以上的消费存量,这期间农民没钱用于其他消费。此外,由于农村房屋建筑标准不一,造成了一些地区房屋拆建浪费严重。

由于国家在农村实行了宅基地划拨政策,农民的住房不能转让交易,这就使农民省吃俭用攒十来万元盖起的房子变成了“死资产”,连到信用社抵押贷款都没资格。从资金流动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巨大的资产死滞,尤其是一些在外打工农民,盖房为结婚,结完婚人就走,今后是否回农村也说不清,这种“新房”浪费更大。

4.预期支出压力较大

一方面,农民收入不稳定,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预期收入缺乏保障;而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农民生、老、病、痛都要独自承担支付费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一旦得了大病,平均花销在7000多元钱,而全国农民的纯收入每年也就2000元左右,可以说一场大病就会让一个农村家庭陷入困境。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农民用于子女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呈加速增长态势。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医疗支出合计为60.1元,占当年消费支出总额的9.6%。2006年,两者支出合计399.3元,是1990年的5.6倍,年均增长12.6%,分别比同期人均收入增幅和消费支出增幅高0.2和3.5个百分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16.0%,比1990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为209.6元,医疗支出为189.7元,分别是1990年的7.4倍和6.0倍,平均增幅分别为13.3%、11.8%。农村消费结构中子女教育、生产投入、建房装修、医疗养老占了农民支出的75%,严重制约了农民支出的分配指标。尽管国家有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效果开始显现,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有所减少,但教育负担的沉重还是可以通过“教育费、医疗费,支出没底;缺技术、缺机会,脱贫无路”、“有孩子要读书,小康家变贫困”的顺口溜反映出来。因此,在预期收入没有保障、预期支出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农民不可能把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消费。

二、影响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偏低,增长缓慢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实施,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1985-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幅为12%,比城市低1.5个百分点。1997-2003年,农民收入增长严重滞缓,年均增幅只有2.4%,7年时间各年增幅均未超过7%。直到2004年中央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城市。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04.7元,只占城市居民的39.2%,而且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比城市居民要大。农民收入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2009年2月2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取决于消费的不在于一般号召,而在于消费者口袋里是不是真的有钱。”这实际上正是中国农民最朴素的消费心理:最根本的还是要使经济发展,使人们就业,从而挣到钱才能真正实现消费。

中小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还要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受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中小企业自身处境艰难,甚至大量倒闭破产。中小企业的复苏和发展,除了依赖政府的扶持之外,还需要整个经济环境的好转,这无疑加剧了农民工就业增收的难度。

2.农民消费结构不合理

虽然农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一是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偏重于物质,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大大高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支出比重。2005年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居住高于城镇居民外,其它各类消费支出都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消费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农村消费环境差

2006年,我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72.3亿元,比1978年增长23.2倍,年均增幅达到12.1%,但仍低于城市4.3个百分点。商业网络的不完善,制约了农民的消费增长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一方面,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存在买不起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销售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农民的消费,就我区而言,三镇的地理位置是一个狭长地形,城市是龙头,农村在龙身和龙尾,再加上农村没有大型的商业体系,农村日常生活用品大多是在赶场天到集市购买,那里商品质量低劣、品种少、假冒伪劣商品多,根本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

4.愚昧消费、人情消费还经常出现

农民的愚昧消费集中体现在“三色”消费上,即“白色”、“灰色”、“黄色”消费上。都是不文明、不合理甚至低级庸俗的消费。农民的“白色”消费主要表现为丧事奢办。墓地挤占耕地,用现代方式进行封建迷信消费等等;“灰色”消费主要表现为求神问卦、看相算命等各种名目的封建迷信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活动;“黄色”消费则在已有的古老的丑恶现象之外,又增加了电脑“黄毒”和网上色情等“新”品种,对农村青少年的思想和身心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另外,近年来农民消费支出中人情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愚昧消费、人情消费增加了农民负担,助长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破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对策

1.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非仅仅表现在收入总量增长上,更反映在农民收入结构变动上,完善农村产业政策,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努力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新渠道,培植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实现农民收入结构的合理转变。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保障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突出抓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收入结构的合理转变。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家庭非农业收入的增长

要真正拉动农村消费,还需要农民口袋鼓起来。而眼下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工厂减人减薪,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恶化,使得农民增收渠道受到一定限制。看来,要真正启动农村消费,除了财税政策外,仍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如加快推进农村养老等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多方增加农民增收渠道等。农民增收的重要出路在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减少农民数量才能富裕农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成略,通过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大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引导一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而吸收大量农业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3.优化农村消费结构需政策创新

扩大农村消费,关系到扩内需、保增长的大局。在政策层面,正确引导农民科学消费,要把农村消费潜力释放为现实购买力,应充分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好”字当头促增长。如“送科技下乡”等工程的普及开展,使科技图书十分走俏农村,也为农民致富辅好道路。“家电下乡”政策可与鼓励家电“以旧换新”的循环经济政策结合,优先保障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补贴。鼓励“家电下乡”企业在销售乃至售后服务环节,更多吸纳农村劳动力,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回馈农民的消费热情。从长远来看,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于城镇。随着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从而降低即期消费支出。政府要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三项制度为社保建设重点,帮助广大农民逐步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解决农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当前,各地落实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也要力主创新,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

4.物流畅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鼓励和引导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构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各类市场主体要努力向农村渗透扩展,通过连锁经营、制、配送,向农民提供价廉质优商品,生产企业也可以直接把产品直接销给农民,同时做好售后服务,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我省通过百县万村放心店工程,千镇连锁超市工程,各行政村镇均有了放心购物的营业场所,为农村形成一个放心、便捷、健康、良性的物流网络开了好头。据测算,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的30%-40%可转化为农民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导农民集资兴办小电力事业,在那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可以鼓励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相应给予其一定优惠政策,以形成农民、企业、政府“三赢”的局面。

5.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当前,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健全和发展,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还相当薄弱,仅在个别领域刚刚起步,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等问题仍困扰着农民,使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增加储蓄,从而限制了即期消费。因此,应加快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从而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6.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

消费也要体现一种社会责任,我们必须用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的观念去引导农民消费,优化农民的消费结构,提高他们的消费质量。既要反对愚昧消费和过度的人情消费,反对低级庸俗的消费行为,同时也要反对把俭省与适度消费简单相对立的落后消费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舆论宣传攻,进行教育导向。加强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坚持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切实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其次是舆论导向。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引导农民的消费。最后实施政策导向。调整消费政策,使其面向普通老百姓,通过制定新的消费政策,改变传统消费习惯,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总之,八亿农民消费结构升级是全体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我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农村消费结构合理化牵涉到体制、经济、环境、科技等一系列问题,它不仅关系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合理化,而且还关系到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3-2004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 尹世杰,《消费力经济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是扩大内需的关键[J],统计研究,2003(2):11-14

[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M](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财政金融系)

上一篇:人口因素对中国房地产行业波动的影响及预测分... 下一篇:WTO框架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