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开放性教学设计要有度有节

时间:2022-10-27 12:40:51

小学数学课堂开放性教学设计要有度有节

摘 要:因教师个人对“开放”理解的偏差,所以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不可收拾的场面或偏离了主题的情形,这都是开放性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现就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开放度以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开放有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广大一线教师广泛认识到开放的课堂设置能让学生放飞思维,能驱动他们深入学习与探索,从而达到迁移知识、生成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开放性问题需要我们把握有度原则,否则就可能沦为漫无目的、偏离“双基”的盲目创设,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到盲目无从,浪费课堂时间。鉴于此,现结合一线教学实际讨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有度有节的开放性课堂设置。

一、明确目标,把握教学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堂数学课切入和引导的方式很多,但是收到的课堂效果却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务必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从恰当的角度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比如针对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初次接触面积的概念,理解起来有点抽象,如果我们沿袭传统的公式背诵法,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肯定联想不到公式运用。所以我们应该从动手体验的角度进行引导和启发。

我们可以让大家先画一个长方形,比如长6 cm、宽3 cm,然后让大家在长方形内均分出边长是1 cm的正方形,大家经过细分进而发现均分之后,长边正好分6个,宽边分3个,一共分成18个。这样我们再引导1 cm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 cm2。那么,该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囊括多少1 cm2的单位面积。这样引导和设置,能让学生明确目标,形象认识面积的概念,懂得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从而能进一步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二、盯住火候,掌控教学难度

数学教学中,教师启发和引导问题的难度要契合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如果难度太大就会让学生产生畏葸不前的消极情绪,而难度过低,又让他们觉得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创设教学设置时,一定要注意对难度的把握。

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给出了同底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模型,然后让学生猜想它们的体积有怎样的联系。这样的问题开放度太大,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得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设置时一定要注意难易火候的掌控。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圆柱形容器和一个同底同高的圆锥体,通过视频动画模拟将圆锥体中装满水,然后再将水倒入圆柱体容器中,如此换做任意其他组同底同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结果大家会发现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灵活设置,生动、形象,可以化难为简,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掌握具体的数学概念。

三、参照认知,调控训练深度

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巩固基本概念、熟悉初步运用技能的主要途径,它是问题反馈的窗口,也是教师把握教学深度的重要参考依据。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和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设定教学内容的深度,这样才能有度有节地引导他们拾级而上,逐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发散思维,生成运用技能。所以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深奥,应从实际出发,生成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开放型实践练习。

有一位老师教学小数乘法后,这样布置练习:小李去复印店印两页资料,一页资料要印12份,一页资料要印30份。参照下表,通过计算回答小李怎样印比较合算。

他设置开放性问题的初衷非常好,但是他忽略了学生初步学习小数的乘法,距离应用型综合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这个问题是超过理解深度的。他应该尽量给学生摒除繁杂的信息,让他们先掌握基本的小数乘法的算法。比如可以这样进行有度有层次的设置:

①56缩小( )倍是0.056 0.056扩大( )倍是56

②1.5+1.5+1.5=( ) 1.5×3=( )

③铁丝一米卖1.5元,晓红想买3米需要多少元?该怎样列算式?

这三个层次逐步引导学生回顾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原理,并通过最简单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技能。这样设置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和运用,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总之,把握有度就是把握学生实际认知规律。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别人的理论学说,应立足实际,有针对地整合教学资源,让知识呈现的方式契合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中质和量的统一,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迁移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淑侠.鲜活・灵活・生活: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J].理科爱好者,2012(03).

[2]李重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提问与巧妙设计[J].数学教学通讯,2013(02).

上一篇: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探究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