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城市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时间:2022-10-27 12:32:40

能源城市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摘要】随着能源的开发、生产,能源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处理好能源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保持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城市职能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解决环境污染的策略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这对于能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能源城市 环境污染 宏观调控 保护对策

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能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处理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能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能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

能源型城市,又称为资源性城市,其建立的过程大致为:某一地区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人们开始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开发,随后再成立一些大型的工矿企业,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各种社会服务系统逐渐成熟,这样一个以能源生产为主的城市就落成了。七台河就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型城市,周围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黄金、大理石、石墨等,其中尤以煤炭最为丰富。几十年来,煤炭开采已经造成的严重的环境问题。

首先是煤炭伴生资源与废弃资源的大量排放。以龙煤七台河公司为例,它现有12个生产矿井,年产煤炭1.2×107t,排矸石2.6×106t、洗选后排出煤泥6.0×105t、年排放矿井水1.5×107t,煤层气(瓦斯)年抽放量由2005年的7.8×106m3增加到2007年的5.3×107m3。这些废弃资源的大量、长期排放,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其次是地面塌陷。据调查统计,经过50a的煤炭资源开采,七台河地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地面下沉的面积已达185km2。严重塌陷、滑坡、崩塌的面积达到了119km2,地面累计下沉了2~6.5m。按照塌陷土地2-5hm2/t煤计算,因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将以大于3km2/a的速度递增。

再次是土地侵蚀。七台河市地处低山丘陵区,目前土壤侵蚀面积已达l184.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7%。黑龙江省水保所曾对矿区土壤侵蚀进行过调查,其测算结果为:矿区采矿用地71.86km2,现有侵蚀总面积61.08km2,其中采矿场17.83km2,排渣场39.96km2,尾矿库坝0.10km2,道路28.95km2,厂区0.29 km2。每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1×106t,这对矿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资源型城市环保工作的难点

时间生态序不公平,欠账太多。人类过去活动对现在的生活和生产累积的影响称为生态序中的时间公平性。投资是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每年,政府部门都会在固定资产上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环境保护的历史欠账日益增多。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型城市的投资,主要侧重于初级的再生产,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却很少。在污染治理方面,往往会出现“欠新帐,补旧债”的现象。

地区生态序不公平,调整困难。区域的公平性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对市场腹地或资源产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主要从事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而将污染严重、效益低的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致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之相类似,能源型城市在我国也面临着生态序不公平的问题。

体制不合理,环境治理困难。目前,不合理的体制成为制约环境治理的瓶颈。能源城市的很多企业为国家部属或省属,它们直接接受上一级部门的领导。也就是说,企业行政级别相对较高,很多企业与所在的城市级别相当,一些大型企业的级别甚至会高于地方政府的级别,由此形成了 “小政府,大企业”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就很难开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主要倚赖于大型企业的发展,如此一来,也就形成了城市依附企业的现象。

做好能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考虑到能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其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充分发挥能源城市优势的同时,必须抓好能源型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能源型城市要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全新的审视。每个能源型城市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城市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等,扬长避短,选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方面,能源型城市也拥有较多的优势,首先,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能源型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源型城市的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能源型城市一般都会聚集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并且,这些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都比较雄厚,尤其是特大型的企业集团通常都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并延揽了众多的科技人才,他们对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的转换和吸收能力都很强。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尽快提高控制污染的综合处置能力。

提高思想认识,处理、协调好企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能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又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政府部门要让大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与城市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多能源城市都能见到这样一种情形:某一大型企业直接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于是,地方政府就会竭力维护大型企业的发展,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指导思想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新世纪、新时期,这种指导思想已经过时了,因为它无法协调城市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诚然,如果七台河市没有大型煤矿,那么整个城市就不会出现,也就谈不上环境污染的问题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明白一个道理:绝对不能因为害怕有污染,进而就去限制七台河的经济发展。

毫无疑问,能源型城市的发展和孕育是离不开大型工矿企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城市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就不会有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保护好环境,建设好能源型城市,那些大型工矿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根据大型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三同时”和“三同步”的方针。“三同时”,是环境部门控制新增污染的重要手段,是环保部门参与重大建设项目审议的重要途径,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管理制度。执行“三同时”的主要目标对象是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在一般情况下,为了促使企业在扩建,新建或者改建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新污染的产生,相关部门就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政府必须遵循“三同步”,即“城乡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的方针,政府是“三同步”的主要执行对象。

进一步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努力改变“小政府,大企业”的现状。管理社会与经济是政府具备的基本职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职能错位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企业直接受政府的领导和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企业应不断转变经营机制,政府部门也应积极转变角色、定位,这样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政府部门应逐步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预,使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的实体。但是,政府部门在减少对企业干预的同时,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的职能作用,努力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健全、完善法制规范体系,采用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方式。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企业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推动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我们要避免再次发生“双重规则”的现象。所谓“双重规则”,就是指实施改制之后企业便拥有了经营自,它可以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各种收费不合理,集资摊派等情况开始减少或杜绝了。而另一方面,在政府部门行使环境监督职能时,企业则要求政府沿用以前的行政协商,领导协调的方式。这样就导致了“政府失灵,企业失灵”的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就需要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企业则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当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结 论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能源型城市是我国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受到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地方壁垒政策的影响,各种资源尚不能自由流通,这就容易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由此,能源型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也就受到了制约。目前,能源型城市的经济能量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能源型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那么,能源城市究竟该如何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呢?当前,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构建多元产业机制,努力寻求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这已经成为能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者单位:七台河市委党校)

上一篇:高职院校服务统筹城乡发展对策 下一篇: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