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村官”教育培训工作

时间:2022-10-27 12:20:0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村官”教育培训工作

摘 要: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这是一个人数多达近400万的特殊群体。他们不在编,不脱产;既是农民,又担负着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和管理农民的责任。他们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他们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因此,搞好“村官”培训,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要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制度上做好创新尝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村官教育培训,创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村官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村官”培训难在何处?

当前的“村官”培训,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难”。难在何处?一是文化水平低,二是年龄老化,三是观念陈旧。这就造成在培训中,“村官”们对理论和科技知识难接受,对新事物、新观念难理解,对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改革步伐难跟上。这使许多“村官”在驾驭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繁重任务面前,表现出能力匮乏、本领恐慌。

“村官”培训难,还有他们自身以外的因素。从培训工作方面看,一是许多领导在村级定位上存在着误区。村级组织是民众自治组织,村级组织的产生和运作必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可长期以来,一些乡镇干部错误地将村级组织视为乡镇政府的自然延伸,强迫村干部们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造成了事实上的既越位又缺位。错误的定位反映在干部教育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培训的内容与“村官”们的实际需要相脱节。

二是现行的培训方式存在着误区。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进课堂,干部培训手段和方式日益多样化。但从根子上看,目前我们对村干部的培训方式依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老模式,即:集中起来办班,封闭式管理,听课、参观、讨论、总结“四部曲”,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可在这热闹的背后却是虚与浮,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有人曾总结村干部培训班为:“上课时领导讲(或教员讲)学员记颇为紧张,参观时大学一起走马观花浩浩荡荡,讨论时个个表态群情激昂,回村后各自为政派不上用场。”这种说法虽有些偏激,但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村干部培训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当我们把干部教育的重点从学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时,这种培训机制便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破解难题靠创新

贺国强同志最近撰文指出: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工作,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切实把增强执政意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作为干部培训工作的重点,努力把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个人认为,要做好“村官”培训这一基础性的工作,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可以从三方面做创新的尝试。

一是创新培训内容,将提高水平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现代培训有两个最主要的功能:一是帮助组织和人们“应变”,二是使被培训者通过培训能够胜任自己未来的工作。长期以来,我们对村干部的培训重在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这些基础性的培训在当时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将培训内容由文化理论为主转变为能力训练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村官”培训中,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结合射阳的特色和工作重点,广泛采用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激情教学、音响教学和教学演出等现代教学方法,逐步把驾驭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村干部们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以便更好地胜任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将理论灌输与经验总结结合起来。“村官”教育既是工作培训,也是成人教育。要用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武装村干部,基本的也是最便于操作的方法是采用理论灌输。但成人教育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运用和提高。怎样才能使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我们不妨借鉴西方颇为流行的成人教育理论――经验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成人的学习一般要经过四个互相联系的阶段:首先是始于自己的经验;而后是对以往经验的反思;第三是对各种经验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抽象,上升为新理论;第四是用新理论、新概念指导新一轮实践。运用经验学习理论进行培训,就是要让“村官”们在组织者的引导下,目的性十分明确地对自己的前一段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这对于他们提高自己或者辐射带动其他“村官”都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这种培训方式,许多乡镇领导十分看好。他们认为,现在的“村官”大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通过办班,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使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用来指导实践,既有需求,也有可能。此外,射阳县基本上都有一批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的“双强”村,这些村的干部富民有实招、践行“三个代表”有实效、发展经济有路子,干群关系融洽,是我们看得见、学得起的典型。同时,这些村干部的经验也需要总结,归纳和提炼,需要再突破、再提高。运用经验学习理论,把培训班由理论灌输型转变为经验总结和提高型,不仅要突破昔日办大班的旧模式,教员的角色也要有较大的转换,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这对组织者是一个能力与责任心的挑战。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和迎接这个挑战。

三是创新培训制度,将大众化的普训和个性化的培训结合起来。应该说,所谓培训的个性化,就是村干部培训班既要做到培训内容与目的的相对个性化,也要做到参学对象的相对个性化。个性化的核心是突出需求性。我们以往每一次办班的内容和目的很明确,也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但一年一度的轮训,总希望把村干部应该学的全部教给他们,或者尽可能全面些。而一味地求全,就可能落入大众化、一般化的俗套。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部分人“吃不饱”而另一部分人却“吃不了”,无法消化吸收,回去后根本不解决问题。这是大锅饭式的培训在现代“村官”培训上遇到的新挑战。突出需求性,这既是组织者也是参学者的目标,只有体现了这个目标,培训才有活力,才有吸引力。在调查中,一些村干部就提出要采取两种分类的办法来办班。一是对“村官”要分类,且分类的标准应根据需要而变化;二是对培训内容进行分类,其分类的依据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了这样两个分类,“村官”培训就能有的放矢,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就能调动“村官”们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只有分类才能体现其个性化,只有个性化才能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

除此以外,在编班上也可作个性化探索,如将村干部的单一编班改为股、站、村混合编班,或将村干部与县直机关涉农部门的股级干部混合编班。这样既有利于开阔村支书们的视野,加强机关与乡村的交流,也便于部门与地方的沟通。另外,还可延伸“村官”培训的触角,加强对后备村干部的培训,为新一批农村领头人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样做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而且对现任的村干部也是一种激励。

“村官”培训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培训工作者创新思路,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相信,思路虽然不等于出路,但思路可以决定出路。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村官”培训的难题必将迎刃而解。

上一篇:浅谈课堂教学板书设计 下一篇:县\区城建档案工作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