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不足及其改进

时间:2022-10-27 11:29:51

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不足及其改进

[摘要] 通过调研安徽省6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现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完整度、协调性及差异性作比较研究,探析要素短板出现的成因,从借鉴优势、弥补要素短缺角度, 给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素短缺;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55?02

一、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内在不足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1998年周远清作了如下表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过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四个方面的集合体[1],它包含四个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过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方式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内在不足的研究是适时和必要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不足,就是着眼于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各要素性能是否良好,各要素是否协调发展。基于此,我们调研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宿州学院等6所“首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

二、安徽6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安徽工业大学基本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机制保障与运行管理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了就业指导、职业辅导和创业引导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形成了以创业课程、创业赛事和创业实践为平台的创业指导模式;合肥工业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成立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注重教师科研引领和示范作用;安徽大学则组成了创业教育团队,聘请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组织“大学生创业特训营”;投入150万元建设了4个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与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共建平台等。安徽科技学院构建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构建包含6个隐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借助AMOS7.0和SPSS15.0软件,探索人才培养的效果及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的结构路径。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还未凸显,其主要原因在于潜变量课堂教学、应用型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之间缺乏明确的路径[2]。安徽师范大学建立的师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出台了素质拓展学分实施方案、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宿州学院的创业园则集教学、模拟、实践、培训四大功能于一体,设有创业管理办公室、创业俱乐部、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创业教育电视台等,引进了CEFE、KAB、SYB三大创业教育培训项目,开辟了大学生创业网、创业文化长廊,创办了创业报、《青春创业》杂志等,形式鲜活,构建了以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3]。

上述6所高校利用多种平台包括大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大赛、创业园建设、创业培训等,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究其深层次原因:上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要素“短”“缺”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沿袭旧制,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清晰;或培养过程出现各种问题,或管理和评估制度不完善甚至缺乏;或方式方法单一,缺乏激励机制。其创新创业教育局限性表现为:仅依靠少量创业方面的讲座,依托创业计划大赛,或是开设数量极为有限的创业类公选课程,没有系统构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

三、改进的措施

1. 成立创新创业领导机构,统筹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创新创业领导机构统筹高校各部门分工。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通过创业就业大赛、各类讲座、创业就业沙龙、创新创业就业典型评选、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等形式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务部门出台创新创业学分鼓励政策及激励各院系参与创业课程改革政策;发展规划部门、校友办应争取校内外经费、建立创业校友质量跟踪评价和反馈机制,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改进的依据等。学校组建成立创业学院,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

2. 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从培养创业者向培养企业家精神的本源回归

确立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虽然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与创业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但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社会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4]。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规格的定位上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3. 人才培养方式从偏重第二课堂向融入课堂教学转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往往最先从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入手,而这恰是当前国内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应及早确立“课程体系建设从偏重第二课堂向以课程教学为主转变”改革思路,依此进行改革与实践。建立从新生100%创业普及教育到甄选10%毕业生参加创业带头人培训,再到“试创业”孵化到最后创业的培养体系,并相应地提供从创业原理、创业资源、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到企业经营逐级深入的课程内容。

4. 人才培养路径从游离于专业到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发展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路径之一是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模块,创新创业课程突出本专业培养特色。如合肥工业大学的工科(汽车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它高校在法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包括创业课程在内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尝试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5]。

5. 依托区域特色,建设开放性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难点。一方面,可以积极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托企业资源优势,优化产学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坚持实践教学平台跨学科发展思路,充分调动专业资源,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各界配合,学校积极探索,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产业发展规划,走出校内自循环的封闭状态。

参考文献:

[1] 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12):69-70.

[2] 胡春阳.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4-97.

[3] 许海峰,贾彦峰.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宿州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2(1):222-223.

[4] 曾尔雷,唐苏琼.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9-42.

[5] 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8.

上一篇: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概述 下一篇:有关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的改造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