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的文化强国责任

时间:2022-10-27 10:50:18

理工科大学的文化强国责任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十报告中继续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文化载体和文化高地的大学,责无旁贷。北京交通大学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实践,较为全面地诠释了理工科大学在办人民满意大学、文化强国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 文化强国

大学是文化载体,大学是文化高地。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文化的内涵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它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传统的,也是创新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理工科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责任,不仅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而且还能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有作为。在丰富、卓越的文化氛围与积淀中,秉承科学精神、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奋力前行,是理工科大学贯彻落实十精神、办人民满意大学、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一所以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为实现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办人民满意大学的目标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只有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才能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文化强国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文化育人模式,丰富文化育人的载体和手段,加强对育人环境与氛围的培育。学校把优良的学风和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作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文化基础与保障,对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非常重视。学校借助校庆等主题活动,加强校史研究和宣传,引导师生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优良传统和“知行”校训,在交大精神的激励下教书育人,奉献学校,奋发成才,报效祖国。把校园网这一大学生文化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平台,作为社会先进文化传播的新空间,组织“大师面对面”“交大大讲堂”等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激励师生投身文化创新创造,在文化创造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教育师生克服学风浮躁甚至学术腐败,加强学术诚信建设,严格规范学术行为,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净化学术环境,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中坚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理工科大学办人民满意大学和文化强国责任的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有着116年的历史,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尤其是国家轨道交通现代化高水平人才。近年来,学校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尽可能多地从大学生中发现资质优异者,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创造优越条件为其提供精英式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质,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把他们塑造成为适应国家和行业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把大学建设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文化高地。

把科学精神作为鼓舞师生致力科技创新的动力

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大学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然而,当今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仅需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有先进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此相适应,理工科大学的科学研究应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相长,实现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为文化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学校自主研发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已在北京亦庄线、昌平线成功开通并顺利运行一年。该系统不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弥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实现了中国几代信号人的梦想,而且还标志着我国攻克了信号核心技术,成为继德国、法国、加拿大之后,第四个成功掌握该项核心技术并成功开通的国家。在实践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交大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得到彰显。

科学精神是合于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了科学精神——求真求实的精神——必会发现及重视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可以应用到一切日常生活、日常事务,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因此,理工科大学应科学精神与文化基础并重,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影响,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优秀公民。

把发展人文社会学科作为助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发挥大学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作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德才兼具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于1998年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目前拥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等文科学院,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过设立文学、哲学、历史、伦理、美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思想情操,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实践证明,理工科大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兼具的高级人才,更可以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依据、智力支撑和决策支持,实现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功能。

把文化弘扬与丰富渗透到国际交流活动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大学是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是高层次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之间的国际交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为中华民族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输出,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的交流和咨询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要深刻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保持自身优秀文化,推进跨文化交流合作;既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要立足于弘扬民族精神,夯实浓厚历史文化根基,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切实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至2012年底,学校已与多个国家的近百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来自9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留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学校在比利时鲁汶和美国休斯顿办有孔子学院,每年主办和承办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发挥了作用。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不能一蹴而就,但在积淀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定能厚积薄发。只要理工科大学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对中国文化根的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魂的坚守和创新,也有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一定能够建设一个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类社团的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