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水调歌头》三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时间:2022-10-27 10:24:01

对比分析《水调歌头》三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摘 要:阐述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J.A.Turne,林语堂和许渊冲对《水调歌头》中文化负载词有不同翻译策略。林语堂和许渊冲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翻译,较好地再现该词的含义和意境,J.A.Turne略逊一筹。结论:只有精通源语和译语文化,才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转换自如,将源语的含义和意境恰当而又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关键词:《水调歌头》;文化负载词;中国文化

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读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苏轼的词负载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水调歌头》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水调歌头》中出现了许多集中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水调歌头》英译的难点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对文化负载词定义及其分类进行阐述,然后对《水调歌头》中的文化负载词归类,并对比分析每个类别下不同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最后得出结论:只有精通源语和译语文化,才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转换自如,将源语的含义和意境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

一、文化负载词

《辞海》给文化的定义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1]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2]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即:(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社会文化。[3]根据上述分类,《水调歌头》中的文化负载词可具体分为:生态文化词、语言文化词、物质文化词和社会文化词。

二、《水调歌头》三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比分析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中秋,41岁的苏轼任密州(现山东诸城)太守。当时他政治上失意,被贬密州,很久没有和弟弟见面,心中十分郁闷,因此“大醉”消愁。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最后“此事古难全”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不仅仅是兄弟之情,更是对整个人类幸福生活的祝愿。

下面运用J.A.Turne,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本对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一)生态文化词

(1)明月

T译:the glorious moon

林译:the moon[5]

许译:the full moon [6]

T译为“glorious moon”,因为”glorious”一词不仅表示辉煌灿烂,还有壮丽,令人愉快之意,可谓一举两得;林译为“moon”,虽然忠实于原文,但缺少意境之美;许译为“full moon”,更能使英文读者深切体会其中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满月”是美好和团圆的象征,此处的“明月”当指满月,译者通过发挥主观创造性增加了“full”,切合主题。

(二)语言文化词

水调歌头

林译:Mid――Autumn Festival,to the Tune of Shuitiaoketou

许译:the mid-autumn festival,tune:“prelude to water melody”

《水调歌头》原为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所以叫“歌头”。对于英文读者来说,词是新概念,需要仔细推敲,两个译本都标注出Tune,以使读者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诗歌范畴,而去逐步适应新题材。林译为“Shuidiaoketou”是威妥玛式拼音法,许译为“prelude to water melody”会让外国人不明白。两个译本的精彩之处在于将词的内容加以总结,指明这首词和“mid-autumn festival”有关,传播中国文化。

(三)物质文化词

T译:cup

林译:cup

许译:wine cup

儒家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中国文人雅士对酒赋予了很多感彩。理想的饮酒对象是“高雅、豪侠、真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7]等等。而与此对应的西方酒文化则是葡萄酒。对葡萄酒器的选择上,也是围绕着如何让饮者充分享受葡萄酒来选择的。他们的饮酒礼仪都是为更好的欣赏美味而制定的。[8]因此许译的“wine cup”更能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搭建了桥梁。

(四)社会文化词

乘风归去

T译:(I would wish to)mount the winds and wander there at home

林译:(I want to)fly home,riding the air,

许译: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fly

乘风而行的传说始见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乘风而行,拎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是道家传说中的真人,能乘风而行。《列子・黄帝篇》亦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列子乘风而归,苏轼则幻想乘风归去,所用话语如出一辙。[9]T译和林译把“归去”看作是返回故乡,仅译出原文中的一层含义。而许译没有指明“there”为何出,为模糊译法,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fly”一词,使读者看后会对其所表达的意境浮想联翩,想象着作者像天使一样飞入仙境般的自由世界。

通过对《水调歌头》三种英译文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J.A.Turne对一些文化负载词的意义了解不够透彻,在表达上略显不足。林语堂的译文成功地翻译了大部分文化负载词,只是在个别意象的翻译中不够精确。许渊冲的译文形式上略有调整,但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丰富的文化意象。因此,只有精通源语和译语文化,才能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转换自如,将源语的含义和意境恰当而又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3] 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91.

[4] 董森.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苏轼[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5] 林语堂.东坡诗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6] 许渊冲.选译唐宋词一百首[M].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1.

[7] 罗启文,何文丹.中国酒文化大观[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8] 米歇尔・爱德华.红葡萄酒鉴赏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9] 袁行霈.唐宋诗词鉴赏[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从《说文解字》看先民居处方式的演变 下一篇:探析高校法治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