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到本质:平民偶像崇拜的认知与解构

时间:2022-10-27 10:02:13

“超级女声”是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创办于2004年的一个电视节目,模仿了原创于英国、现风靡全球30个国家的王牌娱乐节目“Pop Idol”(流行偶像)的模式。这个以“想唱就唱”为宗旨的娱乐选秀活动,2005年在中国迅速刮起一股势不可挡的风潮,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孩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成为中国许多观众心目中的偶像。一场全民“造星”运动带来一场平民运动――参与投票的是普通百姓、被推选的也是普通的“邻家女孩”或者“邻家男孩”,而平民参与度之高、社会影响之广,以致达到的商业效果之惊人,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在平民选秀舞台上产生的“民星”就成为一种新类型的偶像――平民偶像的代表,更像是老百姓身边普通人一般的全新偶像开始登上舞台。新类型的偶像是否对应新类型的崇拜模式?这可以通过分析平民偶像崇拜的特征进行进一步验证。在这样一个倡导个性自由的时代,平民偶像的流行反映出普通民众的表达需求,借这个表达的机会,希望社会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说,平民偶像的诞生代表了偶像崇拜的一种发展趋势。

一、“超女”与“好男儿”:平民偶像崇拜的现象释义

2005年的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2006年的尚文婕、谭维维、蒲巴甲、师洋……2007年的李旭丹、苏醒、魏晨、陈楚生……这些耀眼在选秀舞台上的名字,代表着一类前所未有的平民偶像,他们敢秀,他们有梦想、有个性…… “超级女声”“PK”“好男儿”“快男”等流行词,不断地敲击着我们的耳膜。可以说,“超女”抑或“好男儿”都在释放着中国平民百姓的社会情绪,他们被打造成承载着普通人“想唱就唱,想秀就秀”梦想的“平民偶像”。

“新媒介并不是旧媒介的增加,它也不会让旧媒介得到安宁。它永远不会停止对旧媒介的压迫,直到它为旧媒介找到了新的形态和地位①”。因此,电视也在这种技术大潮中力求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形态,电视媒介在平民选秀活动中,借助电信运营商、短信增值服务提供商、网络公司等技术手段,通过短信投票、声讯拨打、网上投票等方式让受众参与其中。新一代的崇拜者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偶像是完美无缺的,他们信奉的哲学是“与偶像一起成长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平民偶像崇拜进行简单界定。所谓平民偶像崇拜,是指在现代传媒社会中,在大众媒介和新媒体的共同运作下,人们对于自己所认同的在大众平台下成名的普通人(如选秀选手)所表现出的极度喜欢、欣赏、佩服等情感以及由此引发出的种种行为表现。

我们期望对平民偶像崇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现象深入到本质,而这需要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获得。青少年正处于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是偶像崇拜的主要群体。“他们年龄主要在15岁―30岁之间。爱好广泛、时尚、喜爱新事物、喜爱娱乐、喜爱自我表现、愿意与他人分享爱好并愿意为爱好付费……③”所以,此次调查以“青少年接触电视选秀节目及其偶像崇拜状况”为题,以南京市在校青少年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共计发放问卷800份,被试包括初中、高中、职高以及大学的学生。在选取学校和班级时尽量保证了文理、年级、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学校男女比例的平衡。最后回收有效问卷7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3.6%。此次研究运用spss13.0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新偶像新势力:平民偶像崇拜的特征分析

选秀节目的受众范围较广。然而,其中最大部分为25岁以下的群体,即大部分为青少年。因此,在青少年群体中进行调查,以分析平民偶像崇拜的特征,将尤其具有代表性。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青少年对于平民偶像崇拜一般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特征之一:“内外兼修,精神可嘉”的崇拜理由

走进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成功、爱情和有美丽的仪表,渴望理解和接纳。影视体育明星以其独有的方式迎合了这种需求。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质――靓丽的外表、社会的知名度、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的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舞蹈等,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用。那么,新一代的平民偶像们又是以什么特质吸引着今天的青少年?

对青少年喜欢平民偶像的理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1所显示,可以看出,平民偶像以其“个性和人格魅力”(38.1%)排在被选理由的第一位。其次是“外形气质好”(36.8%),这两点都可以归结为“形象性”。据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对值得崇拜的“明星”要具备的条件,被调查者的选择是:人格魅力、个性和气质、才华横溢、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漂亮英俊等。此次调查显示,平民偶像所具有的“形象性”依然是青少年平民偶像崇拜最重要的特征。此外,较为被青少年所认同的是平民偶像的专业技能(34.2%)。平民偶像站在号称“无门槛”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才能,虽然其间有很多不具备专业表演才能的少男少女们,但是能一路PK到底的却必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或演或唱才能。可见,平民偶像的“内外兼具”是获得青少年支持的首要理由。

“欣赏选秀选手的精神”(11.6%),也是青少年喜欢平民偶像的理由之一。“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这是“超级女声”节目主题曲中所赞扬的“超女精神”。选秀选手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追求梦想的人生态度是所有观众能够感受到的。在PK赛制下,人们可以体会到这样一种人物命运感: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民星”们这种努力把握现在、珍惜机会、追求梦想的感受连同他们勇于展示自我的精神,可以引发人们内心强烈的自我认同。

特征之二:在平民偶像中寻求自我符号的认同

“偶像既可能是个体根据成就原则对自我的预设和未来的预期,也可能是当前对偶像和自己的一些相似或互补性特征的认同,也可能起源于偶像个人魅力的感召,还可能只起因于感官在瞬间得到的愉悦”④,对平民偶像相似之处的认同正体现了青少年在偶像身上寻求自我认同的希望。如图1所示,“和自己一样是普通人”(11.9%)成为青少年喜欢平民偶像的重要理由之一。

此次针对青少年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崇拜平民偶像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与选秀“民星”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图2,统计结果显示,这些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选项中:性格、外形、兴趣爱好、个人特长、为人处事、理想目标。其中,性格和兴趣爱好、理想目标最为他们所重视。可见,对偶像和自己的一些相似之处的认同在平民偶像崇拜中表现较为明显。

以前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多是因为偶像具有与常人的不同之处,青少年常常以难以企及的距离去衡量自己和偶像之间的距离。而现在选秀节目中的青少年受众对平民偶像的追捧却恰恰是因为他们和平民偶像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点,他们和平民偶像之间的距离是触手可及的。很多人就是因为和某一个选手有某些方面的情况相似――比如性格有些相像、唱同一首歌的时候样子有点像等等这样的原因而去喜欢一个选手。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与其说是青少年观众认可平民偶像身上明显的符号标识,不如说是在认可自己的符号标志。在“超级女声”节目中,青少年的这种自我认可感演化到最后,就变成了进入前三甲的三个女孩子把全国千千万万个女孩子的特征汇聚到了一起所形成的三个立体形象,她们已经不是原来的她们,而是成了一个符号的载体。可见,人们在平民偶像身上安放的感情恰恰就来源于自己所想象的另一个“自己”。

特征之三:情感释放型的理性崇拜行为

选秀节目这场狂欢赋予了普通民众完全参与权。节目、电视、网络、短信一起建构起青少年的“参与想象”。通过对“支持喜欢的选秀选手时通常会采取哪些做法”一题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分青少年对平民偶像采取的往往是理性而较为平常的支持行为。

如图3显示:最多人选择“密切关注相关信息、报道”(25.9%),排第二位的是“只是在心里默默支持,没有具体行为”,有24.0%的人选择;16.4%的人选择“购买专辑、影碟、写真集等作品”;15.1%人选择“在网络论坛、QQ群上发帖,或访问网络博客”;10.4%的人表示“会通过手机短信投票”来支持平民偶像。而其他一些较为极端的支持做法,如“辗转各地,追随行踪”“通过各种方法排斥其他同类选秀选手”等,则很少人选择。

通过这些数据可见青少年总体上采取的是较为理性而平常的支持行为,没有想象中疯狂,亦较少过激的崇拜行为。青少年关注平民偶像的信息、在心中默默地支持他们、购买他们的作品,这些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程度上释放着自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释放型崇拜行为又大致可以分为下述三种类型:

其一:普通释放情感。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而青少年更是如此。大多数青少年都具有理想,渴望成功,希望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人。他们对于这些“民星”们或有所向往,或有所好奇,所以他们“密切关注相关信息、报道”。可以说,这是青少年所能做到的最普通、最容易表达对偶像的喜爱之情的支持行为。

其二:默默释放情感。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一部分“准追星族”,他们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只是在心里默默支持,没有具体行为”,他们可能仅仅是欣赏平民偶像,这些“准追星族”有一些热情,但却缺乏追星的更高热情和条件,这可能也跟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和有限的娱乐时间有关。但或许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较为恰当的追星方式,自然而无压力。

其三:主动释放情感。部分青少年愿意为平民偶像付出一定经济代价,进行消费。通过欣赏偶像的作品,他们更进一步地培养起对偶像的忠诚或喜爱之情。新媒体在支持其平民偶像崇拜行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需要青少年较大精力的主动参与。

调查发现只有少数人会刻意模仿平民偶像的行为或者爱好,所以“与其把偶像视为社会学习的对象,莫如说偶像是个人现实欲望的延伸和情感的释放”⑤。平民偶像的“内外兼修”“想唱就唱”的精神获得了人们的支持,人们在这些偶像身上寻求自我符号的认同。在选秀热潮中,大部分人拥有热情却并未陷入狂热。对自我符号的认同反映了大众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而这是否意味着偶像崇拜在草根化与世俗化的道路上又跨进了一步?

三、“世俗化”:平民偶像崇拜的本质透视

平民偶像是母鸡变凤凰式的新童话,是新版本的灰姑娘故事。现代人的偶像崇拜已经脱离了我们过去用一种惯性思维所概括出来的范围,与其说他们在崇拜平民偶像,不如说他们将其当成了自己的目标。相比明星,人们对“民星”的崇拜更接近于“自我欣赏”,与平民偶像的接近性意味着人们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性,这是偶像崇拜的草根化与进一步世俗化。从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人类崇拜心理的一种随波逐流的世俗现实。而平民偶像则通过展示普通人的成功来更进一步地肯定了老百姓的价值,体现出偶像崇拜的进一步世俗化。

世俗化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具体的,可以度量的社会现象⑥。现代性为大众文化的兴起提供厚沃的土壤⑦,作为现代性重要历史品质的世俗化与现代化并辔而行。世俗化包含的具体内容有:(1)现世性。(2)理性化。(3)民众化。(4)普遍受益性。人们必定会愈来愈关注社会成员普遍受益的问题⑧。可见,世俗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现世取向,社会心态上表现为充分地肯定当下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星崇拜心理,是人们对神灵、英雄的长期崇拜中所形成的可望而不可及心理的一种补偿,即看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希望。明星崇拜无疑消除了由于人类缺乏自信而人为造成的大众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当人们将崇拜对象由英雄人物降到传媒英雄中的明星时就标志着人类理想的一种世俗化。平民偶像与大众之间的近距离感使人们深切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性,而对于平民偶像的崇拜,可以说是自恋主义发展的极至。这体现了世俗化的内涵之一――现世性,现世性意味着社会成员个性意识觉醒、关注自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无法否认,媒介在平民偶像崇拜中扮演着“兴风作浪”的角色,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媒介对“民星”的制作相比明星更是依赖于观众的好恶和时尚,这也间接体现了世俗化的普遍受益性内容。他们“一夜成名”,瞬息之间为观众接受,让人们感到“英雄”很好当,根据观众的好恶和时尚来打造“民星”,这无疑是让观众自己欣赏自己、自己崇拜自己的一种世俗化做法。平民偶像产生于平民选秀节目,而大众参与性、民主性是选秀节目的两大亮点。这体现了世俗化的另一内涵――民众化。民众化意味着社会成员的主动参与意识。可见,平民偶像应和着世俗化的脉线,通过走一条与市井共同狂欢的路子,适应着市井文化的发展方向。

四、 结语:偶像崇拜的进一步世俗化

综上所述,平民偶像崇拜具有浓郁的草根文化气息,形象性依然是平民偶像崇拜的本质特征之一,平民偶像敢于展现自我的草根精神是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理由,平民偶像崇拜表现出一种对自我符号的认同。平民偶像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下的产物,它的产生意味着偶像崇拜的进一步世俗化。就社会文化的整个格局而言,呈现出精神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平民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在日益扩大的态势⑨。平民文化更加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反映日常生活和内心最真实情感的文化作品、娱乐节目更容易受到追捧,平民偶像更加真实,更注重张扬个性,他们的成功代表着普通人通过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这也体现了世俗化的普遍受益性内容。可见,平民偶像的兴起和发展意味着偶像崇拜的进一步世俗化。

参考文献:

①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18

②孙展:粉丝世代:和偶像一起成长[EB/OL].(2006-8-18)[2007-5-15] .cn/

③ 孙展:粉丝世代:和偶像一起成长[EB/OL].(2006-8-18)[2007-5-15] .cn/.

④闵丽:当代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后现代特征[J],《青年研究》,2003,卷(3):12

⑤ 闵丽:当代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后现代特征[J],《青年研究》,2003,卷(3):12

⑥ 祥贵:崇拜心理学[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199

⑦孙爱军:现代性与大众文化的兴起[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卷(5):41

⑧吴忠民: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46-47

⑨罗晓珍:当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卷(3):10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网络素养教育互动教学设计 下一篇:加大数字出版开发力度,助推陕西省出版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