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增长思索

时间:2022-10-27 09:58:07

经济内增长思索

今年以来,在国内、国际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两大亮点是国内消费仍然保持强劲,货物进口额增速明显加快。目前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仍然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应积极强化消费对经济的推动力,使消费替代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其中以消费为最弱,投资最强,但*7年消费需求增速呈加速增长态势,初步显现“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驱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从中长期分析,消费需求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消费潜力依然可观。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保体制改革,壮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充分释放城乡居民的潜在购买力,才能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内需动力依然保持强势

(一)国内消费需求依然旺盛。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在粮食及副食品价格高位运行,南方遭灾等不利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6%,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实际增长12.3%,其中3月份增长21.5%,成为*6年2月以来的新高;扣除物价实际增长12.7%,加快了0.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8178亿元,增长19.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687亿元,增长23.6%;其他行业零售额378亿元,增长4.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大类商品零售中,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家具类和金银珠宝类均增长30%以上。

国内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首先是近几年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成为零售总额增长的基础和前提。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也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加上今年开始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等,都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增长。另外,人口流动持续活跃,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包括就业的增加,都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商品进口总额快速增长。

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7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其中出口3059亿美元,增长21.4%,低于去年同期6.4个百分点。一季度的出口数据没有出现大幅度回落,与市场预期基本相符。数据显示在外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并未受较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国内需求旺盛的影响,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出口增速减缓的影响得到一定的缓冲。一季度进口额达264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加快10.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14亿美元,同比减少49亿美元。如果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进口实物量的增长速度还要大一些。进口增长速度越快,说明国内的需求越是强劲。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9%,加快0.6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3%,加快1.6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3%,同比加快5.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0.8%、25.9%和25.3%。

经济内在动力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将使国内经济的内在动力发挥更强的作用。

据统计,*7年,中国GDP仍居世界第四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7.1%,占世界的比重从*6年的5.5%提高到*7年的6.0%,相当于美国GDP的比例从*6年的20%提高到23.5%。据IMF预计,*8年中国GDP总量可望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表明在国际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目前,有改革开放30年快速发展而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有一系列有效应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风险的调控方法和丰富经验,再加上国土、人口和市场的优势而形成的在经济上相当宏大的回旋余地,中国经济一定能够经受各种考验,克服各种不确定因素,发挥好自身的内在经济驱动力,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

(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将持续保持。

近三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9%、13.7%和16.8%,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今年一季度更高,达到20.6%。消费加速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因此,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十分明显。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消费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消费需求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速度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是多年来宏观调控所期盼的结果。

驱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从中长期分析,消费需求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消费潜力依然可观。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保体制改革,壮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充分释放城乡居民的潜在购买力,才能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1.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大幅度提高。*7年以来,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但消费需求的贡献率却有所加大。据初步核算,*7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功不可没,对GDP的贡献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在11.4%的GDP增长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6%、37.7%和23.7%,分别拉动4.4、4.3、2.7个百分点。*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5%,继续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稳步提高。这表明我国经济高增长成功地由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换。稳步攀升的新一轮消费增长,逐渐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显示出消费拉动的强大动力。

2.消费与投资增长率差距将逐渐缩小,“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的局面将会实现。近几年来,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最根本的原因是相对于投资、出口增速过快,消费增速偏低,造成三者比例关系的失衡。加上居民消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消费比较理性,按需消费、适度消费比较普遍,不容易出现过热现象,而投资、出口则受众多因素影响,出现过热现象的几率偏高。

*7年,消费与投资增长关系趋于协调,差距缩小。在国家“有保有压”投资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投资结构趋于优化,速度有所减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4.8%,增速仅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而消费需求稳中趋旺,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了逐月加快的态势。

*4~*6年连续三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高于GDP增幅,*7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并继续高于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

可见,消费、投资的增长速度差距正在缩小,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已从过去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逐渐转向“三驾马车”协同拉动的局面。

3.服务性消费比重迅速提高,将进一步拓展消费需求空间。居民消费包括实物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7年城乡居民除商品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外,消费开始从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重视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向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体现生活质量的提升,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等需求增长的同时,也随之提高了对服务消费的需求,消费热点集中在教育、信息、旅游、医疗保健、文化等方面。

4.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商品增加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影响将会加大。自*5年人民币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呈现升值态势,到*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达到13.3%,人民币升值以后,表明同等数量的货币单位的购买力相应提高,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购买能力。一方面提高国内金融资产的相对市场价格,使国内居民获得更大的财富效应,提升购买力,进而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使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出境旅游、购买进口商品等变得相对便宜,这些都会刺激居民的消费。

5.宏观面将有效地提高居民购买力,支撑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今后几年,国家将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各种迹象表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企业盈利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速度快、效益好的经济运行环境有助于生产和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支持消费扩大。

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前景依然乐观。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保险金标准,增发低保对象临时补贴以及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都将提高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消费心理将大为改善,从而将促使居民提高消费率。今年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将比上年增加,随着全国范围内免收学费、医疗保障、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保障性措施的逐步到位,后顾之忧将得到缓解。

此外,农民在政策倾斜和农副产品涨价的双重作用下,收入增长有望超过前两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将有力推动消费的快速增长。

(三)进口对经济的拉动力将不断显现。

考察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不能只看净出口,既要看到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也要从供给层面分析进口作为初始投入的一部分(如进口石油、铁矿石、钢材、机电设备等)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初步测算。1978~*7年,我国进口贸易总额每增加1亿美元,GDP平均增加4.5亿美元;出口贸易总额每增加1亿美元,GDP平均增加3.8亿美元,可见进口比出口更能带动经济增长。再从进、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看,在过去近30年间,我国进口每增加1亿美元,就能使出口平均增加1.3亿美元,而出口每增加1亿美元,进口平均只增加0.9亿美元,表明对外贸易中,我国进口的增加可带动较多的出口。

归纳起来,扩大进口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有:(1)带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2)增加进口环节税收;(3)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能力;(4)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缓解通胀压力,缓解贸易磨擦。

因此,从我国30年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可看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单纯是出口,而是出口与进口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出口带来了需求;另一方面,进口推动了技术引进与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证明,进口商品与国内产品呈现较强的互补性,只有进口了这些商品,才能带动与之配套的国内产品的需求。即便是一些加工贸易的进口,也可以带动对相关配套产品的需求来生产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配套产品比例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进口不是减少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而是扩张了对国内产品的相关需求。

保持内需驱动力仍需做出巨大努力

今年一季度整体形势好于预期,来之不易,它表明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和活力。但应该看到目前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增多,影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依然没有消除。

面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要做好两手准备,既要防止经济增速回落过猛,也要防止增速反弹、价格持续上涨。从目前情况看,防止价格持续上涨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要做到这些,首要的问题是要积极强化中国内在经济动力的作用,使消费减轻外需减弱的压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努力稳定“一率两市”。

要把稳定汇率、股市和房市,遏制热钱炒作和防止成本推动型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妥善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整固经济基本面。目前更重要的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振居民的投资信心,保持投资者的利益,使股市真正成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二)让消费真正成为经济的内在第一动力。

今后一个时期,消费领域宏观调控的重点,应巩固来之不易的消费上涨势头,注意维护消费者特别是低收入基层的利益,强化收入预期和弱化支出预期,确定灵活的价格机制,给消费者创造敢于消费、愿意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良好环境。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虽然要保持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非一日之功,但必须采取措施,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具体说,在政策调控上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要提升消费能力,就要把“富民优先”的理念直接体现到提高居民的货币收入上,继续想方设法大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低收入居民的购买力和抗风险力。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考虑降低相关税收的税负以“藏富于民”,重视建立保护弱势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的方式,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更多地关注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民生问题,从而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消费能力。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由于低收入群体的数量庞大,消除他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将有利于刺激和扩大我国的消费增长。应考虑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能及时得到政府的补贴资助。这是在扩大消费,创建和谐社会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3.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力度。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还要拓展农村的消费力度。尤其是要将适合于农村消费的产品送到农村,以此来有效地刺激和扩大农民的潜在消费欲望,并提升农民的即时消费水平。

(三)让进口发挥更大的作用。

1.灵活运用贸易政策引导进口。要进一步出台新的鼓励措施,特别是对先进适用技术、设备、仪器、材料的进口,尤其是集成电路、半导体、纳米材料、航空航天设备、医疗设备、多类仪器、能源设备、信息通讯技术产品等等,由于这些产品总体上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大力引进应当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点,大力推动进口增长。

要加强引导重要的、技术含量高的设备进口,加快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消费品的进口方面,要扩大农副产品等进口,缓解国内的供求矛盾,降低通胀压力;适当扩大名牌家电、服饰、工艺品等高档消费品进口,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健全重要资源的进口机制,尽快制定和实施石油、铁矿砂、铜精矿以及粮食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战略,建立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努力开辟稳定、顺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并加强进口的协调和管理,避免能源和资源进口风险,确保能源和资源进口的安全和稳定。

2.积极开拓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既要努力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管制和限制,实现高技术产品进口的多样化,适当降低这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同时更要大力推动和鼓励国内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逐步实现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一是要注意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上的互补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要增加科技含量高的进口商品比重,以充分提高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学习并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3.严密监控国际能源市场和原材料市场动向。对能源进口和原材料进口,要实行多元化,以分散风险。必须稳定海外资源的供给,建立战略性物资的储备制度。改善进口管理的决策机制,克服世界市场高价时进口、世界市场低价时出口的“怪圈”。同时,要提高中国在关键产品上的定价权,加强和能源出口国、原材料出口国的合作,设法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实现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上一篇:优化环境规定 下一篇:工程建设资金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