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远离“垃圾”的智慧

时间:2022-10-27 09:14:14

寻找远离“垃圾”的智慧

我们私下里的所思所想所虑大多是上不得台面的。其真实内心一旦揭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免丑陋得让人瞠目结舌

人被他的内心所塑造。除了环境,除了教育,除了文化传统、个人际遇以及所有这一切外在因素,内心无时无刻地不在塑造着我们。春雨润物细无声。实际上,外在必然通过内心才能起到作用、有所作为。人是内外交流、交感的结果。石头有外在,而无内心。人的内心犹如枢纽机关,也如工具,就像是雕塑家手中的刻刀。一个天才的雕塑家没有刻刀也是枉然。

内心,一刻不停地运转着,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意识与潜意识。意识之流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我们的意识就像是生理性的呼吸,从出生之日开始(有人认为早于出生之前),直到死亡之日(有人认为死后意识仍在延续)。意识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内在呼吸,影响巨大。佛经云,念念相续,就是这个意思。又有“断念” 之说,就是试图对流泻不息的意识进行改天换地的手术。断念之难,难于上青天。但疏导念头之流,注意或改变其一贯的品质,也许是可能的……

那塑造我们受制于本能的意识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换句话说,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想些什么呢?除了那些说得出口的,愿意让别人知道的,除了那些我们明确意识到的、可通过意志控制和加强的,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白日梦、我们杂乱无章的思绪到底是些什么?都在唠叨念叨着什么?尽管内容庞杂、变化多端,被偶然的情境、遭遇、刺激所支配,但还是可以理出一个头绪,是可以概括、总结和归类的。在我看来,我们每日所思,每刻所想,其基本的主题无非两个:欲望和恐惧。无非是,我们想拥有这个或者拥有那个,成为这个或者成为那个,达到这个或者达到那个(欲望);无非是,我们想避免这个或者避免那个,摆脱这个或者摆脱那个,防止这个或者防止那个(恐惧)。趋近和逃离是我们思虑的基本模式,也是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无非趋利避害而已。我们尽想好事儿了。好事降于己身是好事儿,坏事离我而去也是好事儿。

但有一个问题,我们所谓的“好事”和“坏事”并无关个人道德方面的要求,也不受社会公共价值的衡量,说到底,不过是一己生命的本能体现。换句话说,我们私下里的所思所想所虑大多是上不得台面的,其真实内心一旦揭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不免丑陋得让人瞠目结舌。有人说,我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只垃圾箱,这还是留了余地。我以为说它是一只粪缸也不为过,也恰如其分。

因此,在公共生活中,对人对己我们不得不使用双重的标准,对自我之垃圾的无限容忍,对他人之垃圾的极端厌恶。我们希望别人把我们看成一种样子,而自己实际上却是另一种样子。每个人的心中都揣着一个昭彰的秘密,每个人都把其他人当成了傻子。这就造成了普遍而深刻的分裂,我与他人的分裂,我与我自己的分裂……

因此,看见并且承认自我内心的这堆垃圾就变得尤其重要,所谓的自知之明,所谓的推己及人的智慧皆源自于此。有了这种关于“垃圾”的智慧,便不太可能苛求于我们之外的别人,便知道所有的苛求、责难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承认内心的垃圾还会得知,一切的荣誉、名望、风光和赞美皆是虚幻,是由于他人的慷慨在给你面子。当然,真正的改变之路也可以由此开始。按照吃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你想什么就会成就什么。远离垃圾,但这何其难也!

上一篇:罗德里戈与他的西班牙民乐 下一篇:激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