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美主义”中解放幸福

时间:2022-10-27 09:10:53

〔关键词〕完美主义;教师;幸福

近日,我在《意林》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牛津大学的高材生阿拉斯戴尔·克莱尔,他毕业后成为著名学者,受到无数人的推崇,赢得了许多奖项;他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和诗集,发行了两张唱片;他还亲自编剧、导演、制片并推广了一部电视片《龙的心》,获得了艾美奖。他要求自己的一生是完美的,所以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看似这么完美的一生,这么全能的人才最终却没能到艾美奖的现场领奖。因为在他48岁时,他竟然选择扑向一列疾驰的火车,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前妻说:“他也曾经赢得过许多比艾美奖还要大的奖项,但没有一个可以使他满意,他每做成一件事就必须开始下一个目标,以得到完美的结果。”

完美主义的人因为一个缺口拒绝了曾经获得的所有成就。如果我们的梦想仅仅是拥有完美的人生,那我们追求卓越的心的确停不下来,在进步的同时也在迷失,因为这样的人生仿佛是没有结局的,看不到尽头的人生怎么会幸福呢?因此,克莱尔选择了死亡。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教师。在中国,自古以来,教师有“天地君亲师”之说。在当代,教师被誉为“蜡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名义下,教师被要求是不能有个性、不能犯错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圣人”。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提到他在国内某大学任教时,一位讲课受欢迎的教师被下放到地区师专,下放的原因可能是较复杂的,但罪名之一,就是曾经在黑板上写了错别字。于是,黄博士把相当多精力放到消灭错别字上面,特别是那些需要板书的字,更是个个先查了字典再写。慢慢地就有些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比如:“夺”和“奇”:“夺”字上部的“大”必须要大于并盖住下部的“寸”,“奇”字上部的“大”必须小于下部的“可”;“新”字,“立”的下面那一横必须要长过“木”上面那一横,凡此种种,不一而论。这样一来,就把自己弄得处处谨小甚微,时时瞻前顾后,常常左顾右盼,每每患得患失。黄博士说,他有时也想,“新”字的“木”那一横拖长一点点,“立”那一横画短一点点又会如何呢?天会塌下来吗?世界末日会来临吗?比比外国人简简单单的26个字母,汉字本来就够为难中国人的了,何必吹毛求疵,处处设防,自己苦自己、自己囚自己?有一年,黄博士检测过不下100名学生,按照他的要求写“新奇”“争夺”等字,没有一个人全对。他也暗暗观察过周围的同事,也鲜有全对的。

有这样这样一个故事:在西伯利亚,有一种狐叫银狐。银狐有一种洁癖,它十分爱惜自己那身洁白的皮毛,只要身上沾了水珠、草叶什么的,它就会用舌头舔得一干二净。当地的猎人正是利用银狐这个洁癖去捕捉银狐,他们在银狐经常出没的地方,把撒在树叶上和草丛间,银狐们在舔干净皮毛上沾有的水珠和草叶时,也麻醉了自己,从而轻易成了猎人的俘虏。我们很多教师不正如此吗?一些公开课过分注重形式和环节的完美,开头怎么说,中间如何安排,“亮点”放在什么地方,最后怎样展示“高潮”,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真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这种“完美”课堂是认识与行动的本末倒置,是典型的为上课而上课,损害了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了其“原生态”的自然生成价值。

追求完美,确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过度地追求完美,无异于把自己甚至连同他人送进痛苦的死胡同。“曾经我很希望能成为一个被学生所崇拜的老师,所以努力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无所不能、完美坚强的样子,但是很快我发现这是个绝对错误的做法。这使我很累、很紧张,怕被学生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害了学生,指给学生一条永远走不通的、错误的道路——成为‘完人’。而打开自己后,我真实的人性唤起了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自己,反而让我更受尊重。”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教师不必为课堂少了一个亮点而耿耿于怀;不必因课上说错了一句话而深深自责;不必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小瑕疵而倍感遗憾;不必因一次不流畅的课堂对话而抱怨;不必因一次赛课失败而垂头丧气……

打开心灵,倾听最真的心跳,唯有心灵的丰盈与精神世界的完满才足以让人充实地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省南漳县第二中学,襄阳,441509)

上一篇:论坛微言 第7期 下一篇:成为自己的心灵成长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