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兴趣性,提升授课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27 08:54:31

激发学生的兴趣性,提升授课的有效性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作演练,讲授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知识传授方式。因此,切实提高授课效率至关重要,而提高听者的兴趣性则是其关键所在。兴趣性 有效性 学生 目前,中等职业技工学校教育大多仍采用理论+实作的教学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作演练,讲授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知识传授方式。因此,切实提高授课效率至关重要,而提高听者的兴趣性则是其关键所在。作为一名专职教师,笔者拟就此发表一点见解,以求教于同行。

人天生好奇,这一点谁也不能否定。许许多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向着未知世界,不论微观还是宏观,作深入的探索,其动力之一,就是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

如果一堂课不能引起同学的兴趣,尽管知识性很强,有时还会使听众感到单调、吃力、难记。为什么听故事不吃力,而听一堂理论课感到吃力呢?听故事是每个人自愿要听,而且听得很热切,急于知道“下文如何?”于是乎时间消失了,课堂消失了,听众被带到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世界里。下课时间到了,听众只惋惜时间太少,不会埋怨讲得太多。可见,引起听众强烈的兴趣才是调动他们主观努力的强大武器。当然讲授《工程力学》、《建筑施工机械》等理论知识不可能像讲故事那样,然而可否利用兴趣性的这一心理效果来提高讲课效率呢?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性,从而提高授课的有效性呢?

一、讲课者必须热爱自己的专业,即要有端正的态度

很难设想一个不热爱这门专业的人会讲好这堂课。试想如果一位负责讲授《工程力学》的教师这样讲:“同学们,《工程力学》没什么学的。以后工作中完全用不上,只要能通过考试混个学分就OK了……”他这样再讲下去,同学们会听吗?反之,如果这样讲:“同学们,人在划船离岸时,常把浆向岸上撑,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利用了静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公理。而不同部件中的紧固螺栓所选用的材料和规格又为什么各有不同呢?这是因为紧固螺栓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不会由于承受不住外部的扭矩而发生剪切和扭断,从而保证工件的安全。工程结构中最常见的构件——梁的成型横截面为什么多采用对称形状?这些就是我们将通过运用材料力学来解决的问题。”要吸引学生,要提高学生对这堂课的注意力,讲课者必须考虑通过某种方式来达到此目的。这个方式必须是能引起大家兴趣的。

二、思想性与兴趣性是可以并存的

过去可能认为,只有哲学式的讲授方法可算作有思想性。其实只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出来的例子,它们的说服力强得多,吸引力大得多。譬如,要宣传学习《工程力学》的实际意义,可以先给同学们介绍建于华盛顿州的大跨度悬索桥——塔库马大桥为什么会在风力的作用下破坏坍塌,再向大家说明作为一名工程施工人员,日后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与力学有关的问题,掌握一定的工程力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安装、维护各类机械,提高操作技术和生产技能,有助于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有关力学问题。举出这些事实,并铺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历史数据,就使吸引力大增,思想性的效果也达到了。

三、一开始就要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讲课刚开始,同学们注意力尚未集中,也可能已经上过几堂课,脑子有点疲劳。怎样使学生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是讲课者的重要任务。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我感觉首先要使用沉默这一工具。当学生们乱哄哄时,如果老师也参加进去,用更高的嗓子去压,收效不大。反之,老师不响,很快学生们就会察觉,就会静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再用十分吸引人的方式开讲,花时少,收效大。千万不要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用定义式,这最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了。如“今天我们讲授力矩的定义,力矩就是力对点之矩……”这样的开头效果大不。如“同学们,为什么用扳手可以转动螺母?而转动时为何将作用于扳手上的力的方向不同,转动效果又不一样呢?”这么一问大家就急等答案。刚才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来了。当老师继续讲下去:“这是因为作用于扳手上的力相对于螺母这一点会产生转动效应,而转动效应的大小不仅与作用于扳手上的力的大小有关,还与螺母这一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起钉锤、杆称、鱼嘴钳等到都是依据力矩的概念制作的。”通过生活实例来说明某些抽象概念,有趣易记,其效果比平铺直叙式胜过好多。这从学生眼神中一望便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取决于知识出现的形式,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一见钟情”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讲”课,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纯粹的“讲”课,会使知识失去原来的趣味性,使问题失去原来的挑战性,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渴望。还知识以它的生活性,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

四、矛盾的逻辑是增强兴趣性的好手段

人们之所以被侦探小说所吸引,因它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如果讲授时单纯从正面讲解其逻辑,这将变成数学公式的推导:逻辑性虽强,兴趣性不足。应该考虑怎样来一下“出人意外”的逻辑。例如,用丝锥攻螺纹时,必须要用双手握住丝锥铰杠的两端,一推一拉反向均匀用力,这样作用下为什么会在工件上攻出螺纹呢?这样一问就会引起好奇心,接着向大家解释作用于丝锥铰杠两端的是一对等值、反向且不共线的平行力,力学中称之为力偶,实验表明,力偶对物体只能产生转动效应。紧接着又引出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用一只手握住铰杠的一端用力攻螺纹呢?”这里再引入平面一般力系中力的平移定理进行解释:作用于铰杠一端的力F与作用于铰杠与丝锥连接点O上的横向力F′和力偶矩M等效,这个力偶M使铰杠和丝锥绕垂直于二力的平面内O点转动,但作用于丝锥上的横向力F′很容易造成丝锥折断。大家对两类问题的理解自然深刻,在实际操作中就不易出错。如果平铺直叙,顺着讲,效果就不会那么好!关键是要找到“矛盾的逻辑”,这样讲课的内容即使再深,也容易理解。

总之,兴趣性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强记忆,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经常注意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注意利用一切与现场接触的机会,发现和收集实践中可用于讲课的内容与案例。亲身经历的事,讲出来,吸引力最大。

上一篇:试谈略读课文“样本”化教学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运用